中國的行政區劃
第二節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由“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和“現行行政區劃”兩部分內容組成。其中,省級行政區是我國行政管理的基本單位,對社會、經濟活動、交往有重要影響,是中學生未來工作和生活所必須具備的知識,也是今后學習地理知識的基礎。因此,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位置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本節教材內容雖然比較單一,但涉及的地名眾多,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邊界形態又各不相同,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也錯綜復雜。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須反復運用地圖,讀圖、拼圖、填圖,使學生形成我國政區分布的空間觀念,“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孩子們從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獲得學習”(《學習的革命》),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新知,通過做游戲使學生熟記各省的名稱及其位置。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明白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位置、簡稱及省府所在地。通過講述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大快人心等事實,向學生表明:維護祖國統一,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利益,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養學生關心祖國,盼望祖國統一的情感。
本節識記的知識有: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位置。
理解的知識有:三級行政區的劃分,特別行政區的設立。
能力培養有:教會學生掌握和運用中國政區圖是本節能力培養的主線。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運用材料,了解歷史上的行政區劃。
2、結合地圖,通過活動和競賽,讓學生了解我國現行的三級行政區劃,記住全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知識內容。
4、培養閱讀并使用中國行政地圖的能力和學生的地理記憶能力,能在中國行政地圖上填注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比較、探究,獲取新知。同時,培養學生讀圖、拼圖、填圖、分析、歸納的綜合能力。
2、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和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拓學生思維。
3、教學過程貫穿師生互動為主的原則,利于學生認知規律的形成。
4、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貫穿直觀性教學原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節有關內容(如中國臺灣是我國一個;香港和澳門已回歸祖國;北京是我國的首都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學重點:
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分布。
【四】教學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