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園”——澳門特別行政
第十三節
教學目標
(一)了解澳門的地理位置和組成部分。
(二)了解澳門的歷史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設立。
(三)了解澳門的主要經濟支柱以及發展變化的特征。
(四)通過澳門地圖的變化以及澳門面積的逐漸擴大,讓學生了解人民改造大自然的成就。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從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地理位置。組成、范圍的不斷擴大等方面介紹了本區的自然地理概況,也從澳門的回歸、主要經濟支柱以及經濟發展的特征等方面介紹和分析了澳門的人文環境。
因本節教材是接香港之后的教學內容,這兩個特別行政區在許多方面有共性,為了避免知識點的重復,教材將部分內容省略。如:澳門的海陸位置、緯度位置與香港一致,氣候類型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澳門與其相鄰的經濟特區珠海之間的聯系類似香港與深圳的關系。學生用相似思維方法可以推知出澳門的氣候以及澳門與內地的聯系。本節內容重在突出泱門的特色,澳門的人口集中在澳門半島,因此,教材用“澳門半島”圖和“澳飭大橋”的景觀 圖片說明半島內主要建筑設施以及半島與境內其他島嶼的交通聯系。澳門的經濟支柱中最具 特色的是其博彩業。而對澳門旅游業的介紹也抓住了它的特點:一是澳門歷史較長_現存的歷史古跡較多、編者用閱讀材料和照片介紹了澳門的象征——“大三巴牌坊’”。在澳門半島圖上也能找到澳門的其他歷史遺存。二是澳門自然環境幽雅,終年花繁葉茂,有一海上花園 之美譽。這兩點也是澳門旅游業與香港旅游業的差異。澳門與香港都有“填海造陸的城市擴建工程。三幅對比圖來說明澳門人民“填海造陸”的巨大成就。本節教材的最后安排了三道活動題,分別從橫向、縱向兩方面對比中了解澳門的地理環境概況與香港的異同、澳門本身政治地圖的演變以及來澳旅游人數的年際變化。通過這些“活動”建議的開展來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讀圖能力。識圖的能力等。本節的重點仍然是澳門的經濟特征。難點是分析澳門地圖的變化及原因。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方案①:引導學生復習香港的自然環境特征,或利用“澳門地圖”,讓同學們運用對比、聯系的方法了解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地理概況,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
回歸時間 位置 毗鄰的特區 組 成 政府駐地 主要地形 氣候類型
香港
澳門
(附:澳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暖熱,年平均氣溫為 22.3℃,氣溫適中, 年降水量2 031毫米,春季多霧,夏季有臺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