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 八年級地理教案 > 陸地和海洋(通用8篇)

陸地和海洋

發布時間:2022-12-12

陸地和海洋(通用8篇)

陸地和海洋 篇1

  二、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陸地和海洋 篇2

  第一章 

  第一節   海陸分布一、           教學目標:1、  要求學生了解地球是人類成長的搖籃,也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2、  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基本情況以及海洋與陸地面積的比例關系。3、  要求學生撐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4、  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二、           教學重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海峽的概念。三、           教學難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四、           教具準備:世界政區圖和空白填充圖。五、           教學方法:閱讀讀圖法、對比法。六、           課時安排:2課時。七、           板書設計一、 三分陸地  七分海洋1、  海陸面積    類別面積(億平方千米)比例海洋3.6171%陸地1.4929%地球表面3.61+1.49=5.1100%2、  海陸分布

  類別

  南北半球

  東西半球

  海洋

  南半球

  西半球

  陸地

  北半球

  東半球二、 七大洲1、  概念:大洲、大陸、島嶼、半島。2、  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線,如山脈、河流、湖泊、海峽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線,如運河等。      如:亞洲­­―――歐洲(天然界線);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線)。3、  大洲的大小最大是亞洲,最小是大洋洲。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峽 2、分布  太平洋:東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亞洲和大洋洲北部憑借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與歐洲及非洲之間南接南極洲,北通北冰洋,形狀如“s”。4、  大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八、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入:同學們,上一學年我們學習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見)    生:各抒己見。    師: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多,發現地球是太陽系里最美麗的一個星球。    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觀察月球  了解地球”的活動。(地球上具有液態水)    承轉:正是因為這樣,地球具備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所以我們首先認識地球的表面。    【板書】一、三分陸地  七分海洋1、  海陸面積(略)    師:同學們通過“觀察月球  了解地球”的活動,已經知道了海洋的面積比陸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們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樣的呢?    生:閱讀、看圖c、d、e。海洋面積為3.61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29%,因此人們通常說“三分陸地  七分海洋”。    師:那么,陸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別集中分布在一個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師:它們的分布有什么規律嗎?    生:閱讀、看圖e。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海洋相互連成一體。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東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板書】2、海陸分布(略)    承轉:既然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我們用什么方法去記憶它們呢?    生:我們可以給它們都起了名字。    師:對。    【板書】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師: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幾個概念:大洲、大陸、半島、島嶼。    生:閱讀、討論、對比,找出自己的記憶方法。    師:我們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們分成了多少個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稱?    生:七個大洲,分別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板書】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略)     生:讀圖f、g 、h 、i進行分析比較。    【板書】3、大洲的大小(略)    師:通過對圖i 的比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樣的呢?    生:?(各抒己見)師: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順口溜來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但是從海陸比例來看我們得知海洋的面積比陸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紀里將海洋的世界。作業布置:        收集有關海洋和陸地的資料。

  第二課時引入新課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現在我們又來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轉: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反過來陸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塊,把海洋分成多少塊?    生:四塊。    【板書】三、四大洋(略)    師: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峽?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大洋的邊緣部分稱為海,溝通兩個海域之間的狹窄水道叫做海峽。    師:對,同學們對課文的預習很充分,那么,這四大洋的名稱、大小及特點又是怎么樣的呢?生:思考、討論、發言。(略)課堂練習:課后的復習題1、2、3題。師:示出第1、2題的空白掛圖。生:讓學生上講臺填,其余在課本上填。師:巡視學生填寫情況。師:示出第3題的世界政治地圖。生:自告奮勇上講臺指出劃定這些界線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稱。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陸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和浩瀚的海洋。陸地是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間,海洋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資源,在21世紀里將是海洋的世界。作業布置:1、課后查閱世界地圖,辨認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和位置。2、收集海陸變遷的證據。

  第二節  海陸變遷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地殼是在運動變化中的,以及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

  2、能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了解  魏格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觀察、質疑、假設、驗證——   3、練習表達自己的觀點。

  4、嘗試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

  5、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        6、嘗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評價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變化發展中的,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8、提出問題也是一種貢獻。

  9、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                            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胸懷,學習與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二、教學重點: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海陸變遷的實證。三、教學難點: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批判和質疑的思維品質。四、教學方法:質疑、表達法。五、課時安排:1個課時。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海陸分布導入海陸變遷。

  教師引導

  海陸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這樣的嗎?指導閱讀,鼓勵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

  學生活動 :到講臺前陳述自己的問題。

  教師評價 :對每位學生的發言給予恰當的評價,重點在于發掘問題中的創造性思維。

  乘轉 :讓我們來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它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師講解 :重點闡述魏格納的觀察、思考、驗證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通過魏格納探險遇難這一史料,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

  學生活動 :尋找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 到臺前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評價 :對學生的發言過程和內容進行評價,重點鼓勵其在方法方面的闡述。

  教師引導 :由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 。重點講解由假說到學說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師講述 :舉例說明板塊構造學說對火山地震的解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學生活動 :學生宣讀自己搜集的資料,或發表自己的問題或觀點。

  課后作業     小論文:已經發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發

陸地和海洋 篇3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所在的星球叫做地球,其實地球的表面,到底是海洋的面積大還是陸地的面積大呢。我們的地球的陸地又分為幾大洲、海洋又分為幾大洋,它們分別叫什么名字?也許我們在小學時已經知道,今天我們就來更系統地了解這些問題。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世界海陸分布

  (1)海陸分布概況

  讀圖2.1-2.2,可知道,①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②海洋包圍著陸地。

  (2)半球的海陸分布

  ①出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

  ②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

  ③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特點: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在判斷南北半球時,極點周圍是陸地的是南半球,極點周圍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為地球,這反映了從古到今人們認識的不斷發展。

  (4)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人類對地球海陸面貌的認識,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早期人類所認識的世界,僅僅是陸地上人類足跡和視野所及的非常狹小的天地。那時居住在大陸兩岸的人們沒有交往,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在古希臘的世界地圖上,古希臘是世界的中心,而我們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稱“中國”。

  在人類文明史上,記載著人類探險與認識世界的歷程。其中有許多著名的探險家,他們為人類認識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公元前2世紀,中國漢代使者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13世紀,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為亞歐的交往豎起了一塊路標。

  15世紀初,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足跡遠及現在的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東海岸,并且留下了著名的航海圖。

  15世紀末,意大利探險家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地理大發現。

  16世紀,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完成了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

  直到近代,人類才有了正確反映地球上海陸面貌的世界地圖。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從地球儀或世界地圖上看,全球陸地被海洋包圍,并分隔成幾塊面積廣大的大陸和許多面積較小的島嶼。

  1、大陸、半島、島嶼、大洲的概念:

  名稱 概念 舉例

  大陸 面積廣大的陸地 亞歐大陸、非洲大陸等

  島嶼 面積較小的陸地 中國臺灣島、日本、英國

  半島 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 朝鮮半島、雷洲半島

  大洲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亞洲、非洲、大洋洲

  注: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

  世界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世界最大的島嶼——北美洲的格陵蘭島

  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世界最大的洲——亞洲

  世界最小的洲——大洋洲

  2、七大洲的名稱:

  (1)大洋洲:顧名思議,為“大洋中的陸地”;澳大利亞意為“南方的大陸”。

  (2)亞洲:亞細亞洲的簡稱。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方稱為“亞細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

  (3)歐洲:歐羅巴洲的簡稱。在古代地中海人的語言中,意為“西方日落之地”。

  (4)非洲:阿非利加洲的簡稱。源自古希臘文,意為“陽光灼熱的大陸”。

  (5)美洲: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以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19xx年,巴拿馬運河開通后,人們就以運河為界,分為北美洲和南美洲。

  (6)南極洲:位于南極地區,因而得名。

  3、七大洲的分布

  (1)主要在東半球的大洲是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在西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南美洲。

  (2)赤道穿過的大洲是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主要在北半球的有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主要位于南半球是大洋洲、南極洲和南美洲。

  (3)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歐洲和北美洲;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極洲。

  (4)跨東西南北四個半球的大洲有大洋洲和亞洲。

  (5)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

  問:世界最大洲——亞洲;世界最小洲——大洋洲。

  4、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1)亞歐兩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2)亞非兩洲:蘇伊士運河

  (3)歐非兩洲:直布羅陀海峽

  (4)亞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峽

  (5)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6)南極洲與南美洲:德雷克海峽

  5、四大洋

  (1)海、洋、海峽的概念:

  名稱 概念 舉例

  洋 海洋的中心部分 太平洋、大西洋

  海 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 黃海、南海

  海峽 溝通兩個洋或海之間的狹窄水道 中國臺灣海峽、白令海峽

  (2)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大洋的位置是相對于大洲而確立的,如上面東西半球圖所示。

  太平洋:位于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

  大西洋:位于歐洲、非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

  印度洋:位于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非洲之間。

  北冰洋: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抱。

  四大洋中跨四個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

  (3)四大洋的面積比較:

  由大小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練習

  【例1】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廣的是,跨緯度最廣的是。

  答案:南極洲、亞洲

  金鑰匙: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都位于極點附近,跨360度。

  【例2】一架飛機從我國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的廣州起飛,沿北回歸線向西繞地球一周,依次經過哪些大洲和大洋?

  答案:依次為亞洲、印度洋、非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大洋洲。

  金鑰匙:本題考查的內容是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必須以分布圖為依據。這樣形式的題,必須頭腦中形成它們的空間分布,才依據要求逐步解決。

  【例3】被亞、歐、北美三大洲環抱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答案:d

  【例4】 讀圖2.1-9,被赤道橫穿的大洲有、,被赤道橫穿的大陸有、。

  剖析:本題考查的是大洲的位置。赤道穿過的大洲有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也可以說這四個大洲地跨南北兩半球,大洲和大陸是有區別的,面積較大的陸地稱為大陸,大陸和它附近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赤道雖然穿過亞洲和大洋洲,但不是穿過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而是穿過亞洲和大洋洲島嶼。被赤道橫穿的大陸有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

  答案:亞洲 非洲 大洋洲 南美洲;南美大陸 非洲大陸

陸地和海洋 篇4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

  本課主要內容有兩部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及七大洲和四大洋。可以說,很多學生對于這兩方面的知識在小學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樣才能讓學生更感興趣,對這節課的內容有更加深的認識呢?我的設計思路是:在學生了解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達一知識點后,圍繞“既然我們今天了解了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那么人類的未來就不再缺水,人類移民海洋是不是一個夢”這一問題學生展開討論。話題貼近生活,學生大膽想像,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對于七大洲四大洋這一知識點,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地球儀,動手拼圖,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去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既可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又可鍛煉其動手能力。整個教學過程都以學生為主,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這一教學理念。

  學習目標: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面貌,運用地圖說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點。

  教學重點: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教學方法:啟發、反思、互助、探究、綜合、討論、提問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投影儀,自制七大洲、四大洋掛圖、拼圖

  學生準備:地球儀、膠帶紙

  課堂實錄

  師: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誰?

  生:楊利偉。

  師:就是這位英雄代表我們中國人在太空中看到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 一個美麗的蔚藍色星球,請問:地球為什么是蔚藍色的?

  生:因為海洋是藍色的。

  師:地球上除了海洋還有什么呢?

  生:陸地。

  師: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陸地與海洋”的第一節“大洲和大洋”。

  【小活動】:請每個同學拿出自己帶來的地球儀,用透明膠將地球儀一分為二(可選擇任一方式),要求學生觀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積大,還是陸地面積大?

  師:同學們,你們告訴老師是海洋面積大,還是陸地面積大?

  生:海洋面積大。

  師:是的,地球上71%為海洋,29%為陸地,請同學們再觀察一下,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均勻嗎?

  生:海陸分布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師:(指著板書:地球?水球?)前蘇聯宇航員進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經說過,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應該叫水球。請同學們來選擇一下,你們覺得這個星球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生:我覺得應該叫水球,因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生:我覺得應該叫地球,因為人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師:兩個同學都說的很有道理,可是古人在給地球起名的時候為什么不叫水球?

  生:因為古人生活的范圍很小,居住在大陸兩岸的人們沒有交流,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他們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師:非常好,可見,人類對于地球的認識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人類文明史上,記載著人類探險與認識世界的歷程。請全班同學閱讀材料: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學生一邊閱讀,老師一邊展示課件:屏幕上展示出張騫、馬可·波羅、鄭和、哥倫布、麥哲倫等一些旅行探險家的圖片供學生欣賞。

  師:同學們讀完這段材料,此時你心里最想說的是什么?

  生:他們太勇敢了,我真佩服。

  師:佩服他們什么?

  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師:是的,老師也很佩服他們,要知道,這個世界對于我們來說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還等待著人類去發現、去探索、去研究,正是有了像他們這樣的人物,我們人類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讓其更好的為我們服務。同學們,你們想不想成為這樣的人?

  生:(齊聲地)想!

  師:有志氣!下面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一個問題。

  你想過嗎?地球上既然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人類的未來就不再缺水了,人類移民海洋是不是個夢?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興致很高)

  師:下面請每小組派代表來說你們的看法。

  生:人類的將來完全可以解決水的問題,將海水淡化,供人類利用。

  師:怎樣淡化?

  生:我想是不是研究一種很簡單的方法,發明一種過濾器,海水流經它時,海水中的鹽分就會與它發生化學反應,變成一種可以被人體吸收的物質。

  師:說的非常好,還有嗎?

  生:人類移民海洋不是個夢,我們可以在人的身上裝一個人工鰓,在水里人就可以自由的呼吸。

  生:人是不是也可以變得像美人魚那樣,有一個漂亮的長尾巴,這樣就可以在大海里生活了。

  ……

  師:同學們,你們太棒了,我想,剛才所說的這一切,在你們的努力下,一定會變成現實。

  課件展示:圖:1.5“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老師邊指圖,邊講解什么是大陸、半島、島嶼、海洋。

  師:請同學們在地球儀找出任一半島、島嶼、海洋、大陸,并說出其區別。

  (學生在地球儀找出了很多半島、島嶼、海洋、并能區別島嶼與半島的概念)

  師:我們把全球陸地分為七大洲,海洋分為四大洋,請同學們分別在地球儀、地圖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共同查找)

  師:請幾個同學上臺來分別在地球儀和地圖上指出七大洲與四大洋。

  (學生邊指邊講,非常準確)

  師:同學們,我們再進一步仔細觀察地球儀或地圖,你能告訴我哪些大洲位于東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過以及大洲與大洲之間的界線嗎?

  (學生接著仔細讀圖,或觀察地球儀,邊看邊說出答案。)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做個拼圖游戲(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七大洲幾何圖形),請同學們把它們放在標有經緯線的空白圖上,看誰做得又快又好。

  (學生積極參與,在拼圖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就請別的學生來糾正。)

  師:你們能不能告訴我,在做這個游戲時,你們會注意哪方面的問題?

  生:主要是要注意每個大洲大致的經緯度位置。

  師:(在學生拼完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發現什么?

  生:除南級洲外,其他大洲南北對稱分布。

  師:很好,那么你知道為什么嗎?

  生:不知道。

  師:很多科學家目前還沒有研究出來。

  用提問的方式小結:

  師:今天你們學到了什么知識?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

  鞏固練習: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海陸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四大洋

  點評:教師教學方法靈活,利用啟發、反思、互助、探究、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氣氛活躍。教學過程中以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動手操作、討論來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潛能,通過觀察,分析大洲分布的規律,較好地掌握了大洋和大洲的分布。利用特殊經線緯線穿過大洲和大洋,將大洲的相對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相結合。利用海陸分布,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培養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探究地球的陸地是否會缺水,如果缺水,該怎樣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

陸地和海洋 篇5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復習導學案 

  使用人:_____ 初一___班   設計:   審核______  備課11月6日 上課11月10日

  學習目標:1.1.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面貌,運用地圖說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點。

  2.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

  重點、難點1.重點:1.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點。2.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

  2.難點: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 

  【主要訓練形式】1.邊看邊思考:某大洲面臨哪些大洋?某大洋被哪些大洲包圍等。

  【學法指導】有關夏季高溫,冬季寒潮的天氣預報錄像或錄音資料。

  一、預習導學(5---10分鐘). 本章要點回顧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a、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____%,陸地占地球表面積的____%。____分陸地,___分海洋。

  1、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_____(南、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___(南、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___洲、___洲、北美洲、____洲、南極洲、歐洲、___洲。

  ②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____洋、_____洋、印度洋、____洋

  ③洲界:亞洲與非洲:_____運河           北美洲與南美洲:_____運河

  亞洲與歐洲:_____山脈、_____河、里海、________山脈、黑海、_____海峽

  2、海陸變遷: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1、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____________化石

  2、 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類活動的遺跡。

  3、 荷蘭的____________(人類活動改變地表形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1、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帶

  b) 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帶

  2、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于____________板塊與____________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于____________板塊與____________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____________板塊與____________板塊、____________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于____________板塊與____________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于____________板塊與____________板塊張裂地區。

  二、展示探究 合作交流15--20分鐘

  (一)、【第一節大洲和大洋】 p31活動通過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談話,說明人們生活在陸地上,當時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都以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未認識到地球表面水體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因此起名叫地球,這反映了從古到今人們認識的不斷發展。

  p34活動1、a亞洲: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東南與大洋洲相望,西南與非洲相鄰,西部與歐洲相鄰。b 歐洲:東臨亞洲,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西隔大西洋與北美洲相望,北臨北冰洋。

  c北美洲:北臨北冰洋,西隔太平洋與亞洲相望,東隔大西洋與歐洲相望,南接南美洲。

  d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和亞洲所包圍。e北冰洋:被亞洲、歐洲、北美洲所包圍。

  2、a相連的大洲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馬運河

  b僅以海峽分隔的大洲: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歐洲、非洲:直布羅陀海峽

  南極洲、南美洲:德雷克海峽

  3、各大洲的輪廓及其分布特征   a 各大洲幾乎都是一南一北對稱分布。如:北美洲與南美洲,歐洲與非洲,亞洲與大洋洲。b 大陸輪廓多為北寬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島嶼多在大陸東面。

  4、略

  (二)、【第二節海陸的變遷】p36活動圖2.10:喜馬拉雅山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區在地質時期曾經是海洋,這種海陸變遷的原因是地殼運動。圖2.11:我國東部海域發現了古河流和古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曾為陸地,造成這種桑田變滄海的原因是地殼的變遷或海平面的升降。圖2.12:人類活動對海平面的作用。

  p39活動1、互相遠離的非洲與南美洲兩岸有相似的地層且輪廓互相吻合,并分布有相同的動物海牛和駝鳥,說明它們經歷了相同的地質歷史時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具有相同的環境,在地質時期是同一塊大陸,說明大陸漂移說是有科學依據的。

  2、是有科學依據的,它包括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等方面的證據,而現代觀測也證明大陸仍在漂移運動之中。     p42活動1、板塊發生張裂運動→地震表谷帶產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海洋出現(紅海)→新大洋形成。2、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時,地表會隆起抬升形成高原及山脈。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具體解釋見第44頁。

陸地和海洋 篇6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陸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占29%,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海陸分布的特征,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陸地占48%,海洋占52%),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陸地占10%,海洋占90%),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東半球,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總體說,陸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無論地球怎樣分,分成兩個相等的半球,而水半球總是大于陸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其中有六個大塊和無數小塊陸地,面積較大的是大陸,面積較小的是島嶼,合起來叫大洲,伸進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島,海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2.被赤道穿過的大陸: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

  3.按面積排列七大洲的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其中面積最大的是亞洲,面積最小的是大洋洲,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4.各大洲分界線: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丹麥海峽,溝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溝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溝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亞洲與大洋洲的分界線: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大洋的狹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積大小排列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極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

  ④太平洋被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環繞。

  ⑤南極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圍。

  ⑥北冰洋被歐洲,北美洲,亞洲包圍。

  ⑦地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是亞洲和北美洲。

  ⑧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⑨四大洋中被五大洲包圍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⑩被本初子午線穿過的大洲是非洲,歐洲。(七大洲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有亞洲,非洲,北美洲,歐洲,分布在南半球的有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第二節海陸的變遷

  一.滄海桑田

  1.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例如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1.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三.板塊的運動

  1.魏格納在大陸漂移說中提出了地球“活動論”的觀點。

  2.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3.六大板塊是: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4.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5.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陸地和海洋 篇7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復習教案

  復習目標:

  1、了解全球海陸分布的概況,記住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

  2、能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化,包括各種不同的作用。正確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并能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與“世界地形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解釋世界聞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復習重點:

  1、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

  2、  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并能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與“世界地形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解釋世界聞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復習難點: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

  2、正確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

  復習時間:一課時

  復習過程:

  1.海陸分布

  (1)海陸分布概況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海洋面積大,占71%;陸地面積小,占29%。概括地講,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半球的海陸分布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在判斷南北半球時,極點周圍是陸地的是南半球,極點周圍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人類對地球海陸面貌的認識,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早期人類所認識的世界,僅僅是陸地上人類足跡和視野所及的非常狹小的天地。那時居住在大陸兩岸的人們沒有交往,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在古希臘的世界地圖上,古希臘是世界的中心,而我們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稱“中國”。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分布:讀圖復習 (2)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①亞歐兩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②亞非兩洲:蘇伊士運河

  ③歐非兩洲:直布羅陀海峽

  ④亞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峽

  ⑤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⑥南極洲與南美洲:德雷克海峽

  3.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四大洋中跨四個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積比較: 4.海陸變遷的實例告訴我們:海陸的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

  ①喜馬拉雅山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過去的海洋變成現在的陸地

  ②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遺跡----→過去的陸地變成現在的海洋

  5.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

  (1)19xx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2)“大陸漂移假說”的內容:

  6.板塊運動

  (1)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讀圖復習

  (2)證據:①地中海在不斷縮小——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繼續碰撞。

  ②喜馬拉雅山在不斷增高——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繼續碰撞。

  復習小結:

  1.運用歸納法,理清主要知識點:

  (1)海陸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積最大的大洋為太平洋,最小的為北冰洋(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三分陸地:陸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東半球;面積最大的陸地為亞洲大陸,最小的為澳大利亞大陸。

  (2)大洲、大陸和大洲的分布

  六塊大陸

  七大洲

  四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

  北美大陸、亞歐大陸

  歐洲、北美洲

  北冰洋

  全部位于南半球

  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南極洲

  跨南北半球

  南美大陸、非洲大陸

  亞洲、非洲

  大洋洲、南美洲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全部位于東半球

  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非洲

  印度洋

  全部位于西半球

  北美大陸、南美大陸

  南美洲

  跨東西半球

  亞歐大陸、南極大陸

  歐洲、北美洲、亞洲、大洋洲、南極洲

  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2.六大板塊的名稱和分布,要通過板塊分布示意圖來掌握。

  (1)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其中幾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陸屬于印度洋板塊。

  (2)所有板塊處于在不停運動中,使板塊間的關系不斷發生變化,相互碰撞或擴張,相對上升或下降,從而使地表出現海陸變遷。

  (3)板塊交界地帶是相對薄弱地帶,地球內部能量最容易從這里釋放,因此,多火山、地震發生。所以,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交界地帶一致。

  3.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1)兩大火山地震帶:①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②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2)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處在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處在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訓練題:1.南極洲被三大洋包圍,世界上還有哪一個大洲幾乎三大洋包圍(  )a、非洲      b、北美洲     c、亞洲     d、歐洲2.近幾年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增加,我國貨輪從上海出發,沿最近路線到大西洋沿a、蘇伊士運河   b、馬六甲海峽   c、巴拿馬運河   d、霍爾木茲海峽3.下列大洲中,赤道、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都穿過的是( )岸的美國某城市,將通過a、非洲     b、南美洲    c、亞洲     d、北美洲4. 喜馬拉雅山區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發生了(   )a、流水沖刷作用  b、冰川侵蝕作用 c、地震破壞作用   d、地殼抬升作用5、讀板塊構造示意圖,回答問題。⑴我國處在____ 板塊、____  板塊和____   板塊的交界地帶,因而是一個地震較為頻繁的國家。⑵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就是亞歐板塊與___   板塊和___    板塊的交界地帶。⑶世界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               洋周圍。⑷太平洋周圍的火山地震帶就是太平洋板塊與              板塊、           板塊、____       板塊和___      _板塊的交界地帶。 

陸地和海洋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海陸的變遷

  (1)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理論依據: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

  2.思想目標: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探索精神。

  3.重點、難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聯系。

  教學輔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別繪好“南美洲、非洲輪廓圖”和“六大板塊示意草圖”(不畫板塊界線)。

  2.用較厚的紙剪好的七大洲輪廓圖片兩套。

  3.可活動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凈的細沙和泥糊兩套。

  教學方法:教師提問,學生活動、討論、分析。教師再講解、總結、歸納法。

  教學過程設計:(1課時)

  一、復習第1節“大洋和大洲”,導入新課

  展示沒有畫出板塊邊界的“六大板塊示意草圖”,讓學生指認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稱,并能說出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目的:為下面講授新課奠定基礎)

  二、講授新課

  板書: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提問:同學們現在看到的海洋、陸地,從古至今都是這個樣子嗎?都是處于這個位置嗎?會不會曾發生過變遷?

  學生討論。一種說法是不會發生變遷;一種說法是會不斷變遷。

  教師講授:同學們的討論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早在20世紀上半葉時,地理學科科學史上已爭議很久了,那么接下來,我們用一些實例來證明,看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學生活動:看圖2.10“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用科學研究實例證明海陸變遷是不變的事實,學生邊看邊討論,再由老師講解“滄海桑田”的意思,使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遷的。

  板書:一、滄海桑田

  提問:海洋、陸地是如何變遷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閱讀材料”:“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輪廓圖”,要求同學們觀察它們的輪廓,并參照課本2.14圖“難道是巧合嗎?”、圖2.16“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和圖2.17“海洋、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圖,看看兩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輪廓的凸凹處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塊陸地被撕破了,分別漂離了原來的位置而來到現在位置上”。

  教師歸納、總結:這種現象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首先看到的、發現的,他發現,如果把這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它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而且就好像一張撕開了的報紙,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對應了。于是,他提出了偉大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并窮其一生,證明這一觀點。

  學生活動:①把學生分組,每組一套輔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輪廓圖片。

  ②比賽:哪一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陸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學生可參照課文圖2.15──大陸的漂移,2億年前的大陸→6500萬年前的大陸→現在的大陸。

  活動目的:一方面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識記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發現的喜悅和成功來之不易。在活動中,啟發學生探究發現的興趣,進而得出結論:魏格納的假說是有科學依據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陸漂移呢?

  板書:三、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學說”

  這一部分內容是本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概念抽象,為符合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采用互動的教學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活動:

  ①把學生分兩組,每組拿一套輔助課件──三:“可活動的平木板和干凈的細沙和泥糊”。

  ②第一組:把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向兩邊拉木板,使木板斷裂開來。觀察泥糊及細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3。

  ③第二組:在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從兩邊擠壓木板,使兩塊木板的相交處,一邊被另一邊抬升,觀察泥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2。

  活動結束:學生分析討論所看到的現象及出現此現象的原因。

  ①第一組討論結果:板塊張裂,可看見泥沙下陷,板塊分開、移位。

  試用這一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0“東非大裂谷”。和圖2.21“紅海的形成示意圖”(從陸地到海洋)的現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張裂運動,使非洲與亞洲的距離不斷擴大,位于它們之間的紅海范圍也擴大。

  板書: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的海洋出現(紅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組討論:結果:板塊受擠壓,地表隆起成山脈狀。

  試用這一現象產生的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和圖”2.24“喜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圖”(從海洋到陸地)的現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相向運動,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靠近古地中海不斷縮小,兩大陸地受擠壓力繼續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于是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陸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書:板塊擠壓運動→大陸與大陸靠近(古地中海縮小)→繼續擠壓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脈狀(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塊疊加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動目的:把抽象的運動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動手操作,加深學生理解,培養學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塊示意草圖”,把板塊邊界用色筆加畫,邊畫邊講解六大板塊的名稱。

  (板書)1.全球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

  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現象

  課后作業

  1.活動:把兩塊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擠壓木板,看池水的運動變化,放開手后看木板運動狀態。(池水濺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巖漿、海水)

  2.結論:把以上活動的現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學過的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解釋這一現象。

  課后提高

  思考:1.據測量,喜馬拉雅山還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這說明什么問題?

  2.巖層那么厚重,在運動過程中是否會在巖石上留下什么運動痕跡嗎?

  目的:為今后學習巖石圈打下伏筆。

  課后心得:本章節理論抽象,板塊的運動人類感覺不到,所以對七年級學生來講難以理解,但通過這節課,使學生理解了“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會用這些觀點,解釋一些現象,本節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點評:本堂課通過展示一些直觀的教具來啟發學生,能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制作課件──板塊運動,將抽象的理論直觀形象地向學生展示,利用學生活動,加深對兩種理論主要觀點的認識和理解,利用課本插圖,了解海陸變遷。本課的活動有創意,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理解透徹、業務水平高。活動過程中,體現了以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陸地和海洋(通用8篇) 相關內容:
  •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海陸的變遷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海陸的變遷(1)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理論依據: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2.思想目標: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探索精神。...

  • 初一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復習教案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復習教案復習目標:1、了解全球海陸分布的概況,記住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

  • 《海洋——21世紀的希望》說課稿(精選3篇)

    一、說教材《海洋21世紀的希望》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江蘇版)六年級下冊。本文是一篇有關海洋的說明文,文章通過介紹海洋知識,闡述了海洋與人類社會的密切以及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并說明了保護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激發學生...

  • 《海洋——21世紀的希望》第二課時(通用13篇)

    一、教學目標設計1、認知目標:了解海洋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領會“人類正在迎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一句在文中的作用。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 《海洋——21世紀的希望》(精選17篇)

    一、導入1.品讀感悟海洋與人類的關系。2.根據搜集到的資料及文本語言,暢想人們美好的未來。一、談話導入,感受海洋特點。1.板書:(海洋)提到海洋,你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它?(波濤洶涌)(出示有關詞語)誰能把海洋的氣勢之大,范圍之...

  • “電磁波的海洋”,(精選2篇)

    教材分析本節內容在許多版本的舊教材中都是選學內容,所以在以往的教學中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新教材充分挖掘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身邊的事物講起,讓學生體會到了物理學確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充分展示了...

  • 人生活在陸地上好還是生活在海洋里好?(精選2篇)

    一、目標: 1、通過辯論,培養幼兒良好的聽說習慣,提高幼兒完整講述,培養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2、鼓勵幼兒大膽地在眾人面前表達個人見解,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3、學會用我認為因為所以句式連貫地說話。...

  • 《海洋——21世紀的希望》學案設計(通用17篇)

    提前自學充分,課堂效率提升《海洋21 世紀的希望》學案設計一、對生本課堂的認識 近期, 生本走入了教師的視線,走進了課堂。它以全新的模式正朝著有利于學生發展 的方向邁進。...

  • 《海洋——21世紀的希望》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悟人類正在迎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這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2、借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和豐富的網絡資料,了解海洋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

  • 《海洋——21世紀的希望》教后談(精選14篇)

    1.一個要記住的課文內容。科普文所承載的知識,學生必須能夠記住;記得住,說得出科普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海洋21世紀的希望》可以采用變序的方法,讓學生來記、說知識。切入點是過去,人們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一句。...

  • 第三節 海洋魚類(通用2篇)

    教學目標1.了解我國主要的海洋魚類,了解海洋魚類保護的措施和意義,了解我國海洋魚類的養殖和增殖。2.通過對我國海洋資源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對海洋魚類保護措施及意義的了解,繼續培養學生的生態學觀點。...

  • 《海洋——21世紀的希望》教案(精選14篇)

    一、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 1、直接引出課題《海洋21世紀的希望》。 2、讀了這課的題目,有什么問題? 3、帶著問題一起閱讀課文,相信學完課文,這些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

  • 《海洋——21世紀的希望》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了解海洋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知道為什么說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3、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 學生徜徉在求知的海洋中——評王劍忠老師執教的《埃及的金字塔》(精選12篇)

    作者:常熟市練塘中心小學丁小凱轉貼自:練小教育論壇點擊數:149學生徜徉在求知的海洋中——評王劍忠老師執教的《埃及的金字塔》常熟市練塘中心小學丁小凱《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說明文。...

  • 美術:《海洋里的魚》(精選2篇)

    活動目標:1.喜歡參加美術活動,感受繪畫的樂趣。2.知道鯊魚、章魚、五彩魚的結構特點,并用繪畫表現出來。3.初步學習組織畫面。活動準備:用藍色的水彩,油畫棒,海底圖cd等。活動過程: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 八年級地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黑色丝袜无码 | 午夜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 一品道门免费视频日本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3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AV综合亚洲色欲 | 国产v日韩v欧美v精品专区 |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 亚洲在线一区 | 色综合久久成人综合网五月 | ww久久中文字幕 | 一级免费黄色大片 |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 综合久久狠狠色成人网 | 国产主播深夜福利导航 |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尹人香蕉 | 国产96精品 | 美女大秀一区二区三区 | 蜜桃精品成人影片 | 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 奇米影视在线 | 日本一级淫片1000部 | 伊人日韩 |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99草视频 | 奇米影视在线 | 欧美亚洲网站 | 玖玖在线精品 |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老黄 | 99播在线视频精品 | 女人爽到高潮嗷嗷叫视频 | 无码中文人妻在线二区 | 日韩成人精品一区 | 全黄a免费一级毛片人人爱 亚洲精选国产 |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 日皮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