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
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
〖課程標準〗
簡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
知道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事跡。
了解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基本史實。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沙俄割占中國東北、西北領土以及太平軍痛打洋槍隊、左宗棠收復新疆等基本史實。
在“清朝疆域圖”上填充俄國割占中國北方領土的情況且結合教材中的地圖、圖表講解有關史實,掌握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收集、整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有關資料,敘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說出圓明園殘跡留給我們的啟示。
收集太平軍的故事和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史料,提高收集歷史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課前查找與本課內容有關的資料,通過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共同解決問題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學會合作交流和共同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本課四目內容的學習,認識列強的侵略擴張是人類文明遭到破壞的重要原因,而中國人民面對侵略是英勇不屈的,從而培養愛國情感以及保護國家文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再現史實,體現“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的理念。
難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教學準備〗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一單元“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中的重要內容,通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和“俄國趁火打劫”讓學生感受到鴉片戰爭后列強進一步擴大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處于劫難之中;又通過“太平軍痛打洋槍隊”和“左宗棠收復新疆”來突出表現中國人民面對侵略英勇不屈的抗爭精神。
鑒于本課內容較多,授課時亦可將第四子目“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內容調整到其他課節中。
學情分析
部分學生曾觀看過影片《火燒圓明園》或到過北京游覽了圓明園遺址,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段屈辱歷史有一定的認識;經常看故事書的學生也知道不少太平天國的故事和人物。通過本課,學生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這段歷史。
教師活動
將本課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和“太平軍痛打洋槍隊”作為研究性專題:一個是侵略,一個是反抗。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相關資料,包括文字和影像資料。
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活動
預習本課;查閱匯總資料,選擇專題研究匯報的方式;準備清朝疆域圖和拼塊。
〖板書設計〗
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
劫難: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抗爭:太平軍痛打洋槍隊
左宗棠收復新疆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多媒體課件,由浮雕《虎門銷煙》、出現在中國海面上的英艦及《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組成的三幅圖片在音樂中依次緩緩出現。
教師:侵略者并沒有滿足已有的在華特權,更加肆無忌憚地對中國發動了新一輪的侵略。在祖國危機之時,愛國志士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抗爭。我們今天來學習“第2課劫難中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