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幾幅有代表性的圖片,學生能很自然地回憶起上節課所學的內容,調整自己的情緒,集中精力進入新的一課)
一、英法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罪行
教師: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侵略者在戰爭中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請第一組同學為我們介紹這段史實。
學生活動:主持人及發言的同學來到講臺上,匯報他們搜集學習到的知識內容,一名同學操作電腦,展示有關的課件。
教師活動:學生匯報時,看其是否把握住了如下內容,如有不足,可以進行補充。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及簡單經過;
戰爭期間,各列強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危害,尤其是火燒圓明園是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主持人:我們組經過大量資料的查找和整理,通過名稱的原由、戰爭的經過、火燒圓明園三個方面向你們介紹第二次鴉片戰爭。
學生1:介紹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及名稱的由來。
學生2:展示英法兩次入侵的路線,介紹戰爭的經過。
教師:提供清政府與四國列強在1858年6月簽訂的《天津條約》和1860年10月與英法簽訂的《北京條約》,指導學生將兩個條約與《南京條約》進行比較,思考中國又遭受到了哪些更大的損害。
學生活動:經過討論、分析,達成共識,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主持人:1860年9月,英法聯軍向北京進犯,咸豐倉皇出逃。10月,侵略者控制了北京,并進犯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學生3:介紹圓明園――“萬園之園”。
學生4:播放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展示圓明園被毀前后的圖片、照片,朗讀有關資料。
學生5:抒情演講,與同學們產生共鳴。(附錄一)
師生活動:教師提供一份關于圓明園文物的資料,結合“每課一得”與同學們探討如何收回遺失的文物和保護國家文物。
補充資料――中國買回被掠走的圓明園文物
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后,對園內的文物進行大肆地掠奪和破壞。后來,侵略者把掠奪來的文物集中到一起,公開進行廉價拍賣。有些被拍賣的文物輾轉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里,有的甚至在后來的拍賣市場上出現。如長春園海晏堂前的噴泉飾物――十二生肖銅獸頭中的三個,一個是猴頭,一個是牛頭,另一個是虎頭。近年中國有關方面花費了數千萬元的高價,從拍賣市場買回了這三件國寶。
(設計意圖:師生間暢所欲言,聯系現實事例交流彼此感受,共同尋求良策。教師適時布置課余研究性課題―――關于保護國家文物問題。鼓勵大家積極參與課題研究)
二、沙俄趁火打劫
教師:沙俄向中國領土擴張的野心由來已久。(引導學生回憶,清朝前期抗擊沙俄侵略的斗爭,終以《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兩國東段邊界)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俄利用清政府無暇北顧的機會,也加入到侵略者的隊伍當中。從19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一邊演示課件“沙俄侵占我國北方領土示意圖”,一邊講解)
學生活動:四人一組取出清朝疆域圖,在此圖上用彩筆試著繪制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界線,再將準備好的拼塊試著填充到被沙俄割占的中國領土面積范圍上,互相解釋此圖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