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
學生活動:閱讀有關內容,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認識。
教師:介紹左宗棠及阿古柏占領新疆。(關于海防與塞防的爭論由授課時間來定)
1874年,我們的祖國東南西北同時在頻頻告急的時刻,清政府內部出現一場嚴重的爭論,這場爭論就是海防與塞防的爭議。海防是指沿海的軍事防務;塞防是指邊疆內陸要塞的軍事防務。李鴻章上書朝廷主張:“海防、西征力難兼顧。”西征就是征討哲德沙爾國。他分析:“海防近京師,一旦有事,京師動搖,新疆不守,難以危及京師”,并主張暫時放棄玉門關外。對此,你認為如何?
生1:兩次鴉片戰爭敵人都是從海上來的,海防決不能疏忽。
生2:清政府的財政確實特別困難。再說,收復新疆特別不容易。
生3:李鴻章這個看法是相當不好的,會使中國喪失很大一片領土。
師:李鴻章講得不是沒有道理,海防也的確重要,而且國家財政也拮據。但是在一個根本問題上李鴻章是站不住腳的: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西漢時期就設置了西域督護進行管轄,怎么能置之不理呢!當時身為陜甘總督的左宗棠得知后憤然駁斥。同學們能不能代左宗棠上書?
生1:因為阿古柏政權剛建立,羽毛未豐滿,如果先建海防,阿古柏勢力越來越大,就不好收拾了。
生2:假如他們進入蒙古,直接危及京師。
師:對!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
教師:展示課件“收復新疆示意圖”,并講述: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三路進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先收復了烏魯木齊及其附近地區,然后攻占吐魯番,打開通向南疆的門戶。清軍挺進南疆,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各族群眾紛紛拿起武器,痛擊阿古柏侵略軍。不久,阿古柏兵敗身亡,清軍收復喀什噶兒。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1881年,中俄兩國簽訂條約,中國收復伊犁。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根據左宗棠的建議,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左宗棠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愛國之舉還有許多,我們將在以后的課程中學習。
知識反饋
(一)連詞成句
1.太平軍 2.洋槍隊
要求:將以上兩個詞語連成一句話,要求語意正確、語氣通順。
(二)超級聯想
1.它曾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宮苑;
2.它被西方人稱為“夏宮”;
3.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燒毀了它。
規則:在第一條說中答案的得30分,在第二條說中答案的得20分,依次遞減。
(三)真真假假
1.中俄《北京條約》規定將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中國領土割讓給俄國。()
2.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3.1884年,清政府收復新疆,在新疆設立行省。()
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結合上節課內容,談一談體會和啟示。
教師小結:強調本課知識點,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總結本課學生的表現,提示學生將本課查找的資料、圖片和作品放入個人檔案中,按照日常評分標準給自己打分。
教案點評
教師從新的課程改革理念出發,將常規課與活動課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并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處理信息、動手以及合作等能力。根據本課容量大的特點,教師對教材做了適當的調整,將“左宗棠收復新疆”一目后移到其他適合的某節課中,體現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師在備課準備中,查找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資料,制作了內容豐富的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和活動展示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歷史情境,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情景交融中進行了愛國主義、保護文物等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設計形式新穎,如穿插學生的演講、紀實報道等,發掘了學生的潛能,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