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
學生的準備活動寫得欠具體明了,“太平軍痛打洋槍隊”一目處理得有些簡單化。有個別之處出現教學實錄與教學設計相混淆的現象。紀實報道和演講的準備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同時在常規課中出現不一定可行。
指導教師:劉蘊蓮(大連市西崗區教師進修學校)
附錄一
莫忘國恥――圓明園的劫難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你曾夢過,你曾想像過那無比富麗的圓明園吧;你曾恨過,你曾詛咒過踐踏、焚毀我的家園的異國鐵蹄吧!昔日那輝煌的圓明園不復存在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園林,這個象征著大清王朝奢華腐敗、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苦難的建筑群,已在八國聯軍的一把大火中化為灰燼。而今,歲月的長河已經流過140個年頭,那焚毀圓明園的濃煙早已失去嗆人的苦味,可是,當我來到圓明園,面對著夕陽下殘破的石柱,我的心底仍滾動著無聲的雷鳴。
圓明園的天空,仿佛永遠是灰黑色,還有天底下在寒風中殘留的幾根昂然的石柱。
我耳中分明響起當年侵略者隆隆的槍炮聲,清朝統治者尋歡作樂的嬉笑聲和老百姓受盡折磨的痛苦呻吟。
回顧令人痛心疾首的屈辱歷史,圓明園你又怎能沉默?
我分明聽見你在哭訴,哭訴你的過去,哭訴你的屈辱和苦難;我分明聽見你在吶喊,向走過苦難的民族發出召喚:莫忘國恥,中華民族的兒女。
能燒的全燒了,燒掉了皇帝的窮奢極欲,燒掉了國人的麻木和蒙昧,燒掉了夜郎自大的夢想,也燒掉了一代人的茍且。但是,燒不掉的是那挺立的石柱,燒不掉的是一個民族的希望,一個民族的志氣。
歷史的時針不會停頓,一切以其固有的節律在運行,而過去的將永遠成為過去。
看,石柱堅強屹立,任憑風雨剝蝕,任憑地動山搖。它是民族的精神,它是中華的脊梁。只要這精神還在,中華民族就一定有希望。
我們痛恨,痛恨滿清統治者在侵略面前奴顏婢膝的可恥行徑;我們敬佩,敬佩林則徐、關天培那樣的民族英雄為抵抗列強的侵略,把血灑在祖國的土地上。
血與火的歷史證明,一個國家落后,就會被人凌辱;一個民族懦弱,就會受人奴役。
歷史不會重演,我們將牢記中華民族一個世紀的屈辱和苦難。在我們手中,繁榮強大的中國不再是夢想。在我們的腳下,中華大地將重現輝煌。我們將勇敢而又自信地向世界宣告――圓明園的屈辱和苦難將永遠過去!
附錄二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不平等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
1858年6月26日簽訂。主要內容是:
(1)英國公使得駐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
(2)增開南京、臺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3)英國人可以往內地游歷、通商;
(4)英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5)中國給英國賠償白銀四百萬兩。
中法《天津條約》
1858年6月27日簽訂。法國除取得英國上述特權外,又規定:
(1)允許天主教會入內地自由傳教;
(2)法國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中國給法國賠款白銀二百萬兩。
中俄《璦琿條約》
1858年5月簽訂。主要是:
(1)中國將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