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第三步,針對今天中美關系的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第四步,同學相互交流,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式并提高認知水平。
生:新中國初期(1949年至20世紀60年代)中美處于敵對狀態,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中國臺灣。
生:美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
生:1971年,乒乓外交打開了隔絕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門,20世紀70年代,改善中美關系是兩國共同的要求。
生:中美關系出現轉機,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我國外交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生: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為兩國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生:中美關系的發展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利益,為維護亞洲及世界的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只要中方和美方加強交流,遵守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就能取得進一步發展。
生:雙方應當把中美關系放在世界范圍內來考慮,兩國關系的正常化,能為共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師:同學們的分析探究能力不錯,尤其是第二小組的表現非常好。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由于美國對中國實行軍事上的威脅、政治上的孤立、經濟上的封鎖,致使中美雙方敵視20多年。然而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改善中美關系成為了兩國的共同要求,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
【評析】
此案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指導者,更是學生的助手和服務者;培養了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歷史分析能力。
活動內容2
“答記者問”活動
師:新世紀的第一年,我國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有關這次會議的情況我相信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或訪問家人的形式已經了解了很多,我相信你們比我知道的還多,現在我們師生共同參與“答記者問”活動。(要求: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去體驗、去合作、去探究。每組成員均擔任一定的職務,有小組長、記錄員、計時員、噪音控制員、發言人等。指導學生設計一些采訪的問題,學習一些采訪工具的使用方法,當小記者采訪時,要做訪問記錄。)
生:鼓掌(很興奮)
師:我邀請3名學生和我一起扮演來自不同報社的記者,除此之外的全體同學扮演我國外交部發言人,等待采訪。
生:(3名學生快速地走上講臺)
(師生稍做準備)
記者1:apec的全稱是什么?它的英文名稱是什么?
發言人: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記者2:apec這一組織是什么時間成立的?到目前為止已有多少個成員?
發言人:1989年;21個。
記者3:中國是在哪一年加入這個組織的?
發言人:1991年。
記者4:XX年apec會議是在中國的哪一個城市舉行的?這次會議的主題是什么?
發言人:上海;“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
記者1:能不能說說這次會議的召開有什么意義?
發言人:是中國目前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多邊外交活動。
記者2:apec的成員數不到全世界國家和地區總數的1/10,但其經濟實力占世界的一半,在全球經濟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發言人:因為這一組織的成員數雖然不到全世界國家和地區總數的1/10,但是其成員大多數是大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等)或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美國、新加坡、韓國、香港、中國臺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