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外交事業的發展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尼克松訪華和《中美聯合公報》的簽定、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恢復;中日建交;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史料分析70年代中美關系出現轉機的原因,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善于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探尋答案。在總結中國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原因時,可指導學生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善于歸納其中的共性和個性。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解決問題。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以史為鑒。
過程與方法:
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課堂研究活動(討論、集體歸納),幫助學生對課標所要求的主干知識體系進行梳理、整合,加深學生對70年代以來我國外交關系重大發展的理解與認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70年代中美關系的改善、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恢復和各國同中國建交熱潮的出現,使學生明確從50年代起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通過講述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學生認識到新時期中國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礎上,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方針,為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做出重要貢獻。同時中國也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重點:本課主要介紹的是70年代以來我國外交關系重大發展的基本史實,因此本課教學重點是:一、中美關系正常化。二、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通過觀看影像資料與閱讀課文相結合,以及復述、設疑等方式來加深印象,加強理解。
難點:一是中美關系在70年代出現轉機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世界局勢,從中美兩國方面進行分析,從而理解這種轉機是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二是我國外交事業之所以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通過比較舊中國外交處于無權地位與新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各種表現,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成就的取得應歸功于我國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歸功于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
教學手段
多媒體設備
教學方法
①運用構建主義理論、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思想,采用“知、疑、學、解、創”教學模式,總體上采取“分-總”的形式。先對課文每一部分的具體知識點作詳細的說明,再進行總體歸納。
②講解分析與指導相結合。對于每個時期新中國外交方針的轉變,都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分析,才能使學生從整體上來把握本課內容。
③音像輔助法。對于離現在比較近的內容,可以充分利用音像資料幫助學生了解。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預 期 效 果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表決現場錄像。
過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了我國同世界各地、各國的經貿聯系,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擴展了新的空間。也證明了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板書:第16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出示圖片1.《基辛格與周恩來親切握手》,2.《毛澤東會見尼克松》,對比1954年的日內瓦國際會議中,美國務卿下令,美國外交官員不能在公開場合與周恩來總理握手。引出問題:從新中國成立到70年代,中美關系的狀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