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外交事業的發展教案
學生聚精會神地觀看錄像,對本課學習顯示出極大的熱情。
學生看投影,認真思考。
學生回答:
新中國的成立宣告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破產。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軍事上的威脅、政治上的孤立、經濟上的封鎖,雙方敵對的狀態長達二十多年。
學生先看資料片,再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整理歸納的基礎上進行復述: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會見毛澤東主席,并與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結束了,兩國關系實現了正常化。
學生按小組進行討論。
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回答,其他組進行更正或補充,最后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關于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這是70年代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從美國一方來講,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此外,美國特別感到蘇聯已成為其“非常強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競爭者”,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從中國一方來講,改善中美關系,保持一種新的均衡關系。其考慮有三:一是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二是牽制和對付來自于蘇聯的威脅;三是對解決中國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重要作用。
學生認真觀看影像資料。
學生回答:
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恢復的主要阻力來自美國。中國和在這個問題上主持正義的其他國家經過長期斗爭而取得了巨大勝利,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學生觀看圖片,認真聽教師講解。
學生觀看影音資料
回答:①亞太經濟體合作組織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的英文縮寫。
②會議的主題是“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
③會議通過了《上海共識》,還宣讀了《領導人宣言》,成為我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④包括中、俄、哈、吉、塔、烏等六個國家的“上海合作組織”。
學生按組討論。
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回答,其他組進行更正或補充,最后得出結論:
應歸功于我國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歸功于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
學生全神貫注地聽總結。
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對比,引起思考,依據史實,得出結論。
通過眼、耳、口的各項活動,加深記憶與理解: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同時也鍛煉了歸納總結能力與表達能力。
①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史料分析70年代中美關系出現轉機的原因,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善于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探尋答案。
②通過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世界局勢,從中美兩國方面進行分析,從而理解這種轉機是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
③通過分組合作學習,也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了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過程。
進一步明確,美國的孤立政策失敗,我國在外交上取得了更大的進展。
了解70年代出現的建交熱潮,尤其是中日建交。
通過以上環節,使學生明確從50年代起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
①通過比較舊中國外交處于無權地位與新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各種表現,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成就的取得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