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三大改造
第5課 三大改造
一、教學目標與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等基本史實。
(2)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分析】通過以上教學目標的實現,讓學生了解三大改造的歷史。正確掌握、使用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史實的基本技能。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對三大改造原因、實質和意義的辨析及三大改造功過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收集有關三大改造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交流學習的方法。
【分析】落實過程方法目標,通過開展課堂活動認識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實質和意義。提倡學生在進行探究學習的同時,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2)引導學生認識在過渡時期,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分析】通過落實該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三大改造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其樂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策略
1.本課內容決定了本節教學應采用師生共同探究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討論和交流,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其模式為:提出問題、創設情境—課堂討論—交流反饋—小結。
2.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采用編卡教學法,把握本課三大改造的形式、實質及意義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對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及三大改造的功過是非深入辨析,培養學生一分為二、客觀全面的唯物史觀。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三大改造來展開。三大改造的原因,通過讓學生搜集有關課外資料,結合教科書內容,師生共同探究找出;對三大改造的形式、實質及意義,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得出結論。為了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構建有關三大改造的知識體系,可以采取學生編寫提綱卡的方式,概括鞏固知識,培養探究和合作的精神。本課教學程序框架如下:
【說明】框架中的“拓展”是指知識內容和教學空間由課內向課外拓展;框架中的“知識鏈接”是指和課文有關的閱讀資料。通過廣泛收集、整理和處理有關資料,訓練學生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史實的方法。
四、教學引入
方法1
復習引入
引導學生回憶有關土地改革的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我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影響了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如何改造農民個體所有制,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關鍵之一。自然引入新課。
方法2
圖示引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農民申請加入農業合作社》提出問題:這些農民正在干什么?它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他們正在申請加入農業合作社。
生:說明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不僅提高了他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且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