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
10、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在今天的意義
答:令出必行,取信于民。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所提倡的“誠信”完全一致,說明了自古以來,誠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秦國商鞅變法的時間、人物、內容、性質和作用:
答:①時間:公元前356年開始。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進行變法。
③內容:a廢除土地國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b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勞役;
c獎勵軍功,立了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d建立縣制,把原來的居民聚落合并為縣,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e編制戶口,規定一家犯法,其鄰居必須告發,否則予以處罰等。
④性質:一次比較徹底、全面的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
⑤作用(結果):廢除了奴隸制度,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和士兵的積極性,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秦國商鞅變法獲得成功的原因和對我們現代化社會的啟示或意義
⑴成功原因:變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潮流;它對生產關系的部分調整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商鞅具有獻身精神和頑強毅力;人民群眾的支持等。
⑵啟示或意義: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強大必須改革,改革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故步自封、固守傳統,只能落后于人。
13、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
答:①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個小國逐步歸并成幾個大國,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②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在少數民族襲擾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爭中,出現了民族大遷徙、大交流,華夏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共處,打破了各族間原來的地域界限。
③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各國為了戰爭的勝利,不得不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進行某些改革,從而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結果是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
④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災難。
14、分析齊桓公首先稱霸的原因?
答:①從地理位置來看,齊國在今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有稱霸的物質基礎;
②從齊桓公的為人來看,他胸襟寬闊,任用賢能,這樣聚集了優秀的治國人才;
③從謀略的角度來看,齊桓公采取了正確的治國方略,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建設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口號,擴充疆域,使得齊國國富兵強。這些條件促成了齊桓公首先稱霸。(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了他的霸主地位。)
15.
百家爭鳴主要的學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學派
代表人物
時代
主要主張
經典格言
儒家
孔子(創始人)春秋晚期
“仁”“克己復禮”“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孟子戰國時期
“仁政”“民貴”“君輕”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道家
老子(創始人)春秋晚期
“無為”、順應自然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墨家
墨子(創始人)戰國前期
“兼愛”“非攻”
視人之身,若視己身
法家
韓非子(創始人)戰國時期
法治
兵家
孫子(兵家鼻祖)春秋末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臏
戰國時期
“事備而后動”
16. 諸子百家哪些思想在今天還大放異彩(仍然有價值)?
答:①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國”②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國”③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④墨家的“兼愛、非攻”——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