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
17、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①孔子重視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修養,強調關愛別人,用社會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有利于形成穩定和諧的社會;
②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即不分貧富、貴賤、賢愚、種族和地區,任何人都可以入學,使人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機會;
③孔了還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④此外,孔子還注重啟發式教育,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⑤強調“溫故而知新”、“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孔子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可借鑒意義:
①重視道德教育,培養人的仁愛之心,對于社會穩定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②“有教無類”的思想體現了教育平等精神;
③“因材施教”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
④啟發式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以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孔子的這些思想,對于當代教育都有借鑒意義。
18、聯系戰國時期的社會形勢,談一談法家為什么在秦國會受到重視,而儒家(孔孟之道)始終未被重用?
因為戰國時期出現了諸侯爭霸、兼并戰爭的局面。當時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打擊舊貴族,強化國君專制權力;同時,為了應付戰爭,統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兵役徭役,階級矛盾激化。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當時社會形勢需要,自然受到青睞,而孔子、孟子“仁”“德”的思想不可能被統治者所接受,因而遭到冷落。
儒家思想為什么到了西漢時被漢武帝所采納,成為中國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因為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適應了西漢統治者統一思想、加強皇權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因而被漢武帝所采納,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19、為什么秦國能強大起來,最終統一中國(即秦國統一中國的原因或條件)?書p79
①戰國以來,各國間經濟文化聯系加強,政治上的分裂混戰狀態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人們已經厭煩了常年不休的戰爭,渴望和平安靜的生活,統一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秦國地處關中,地勢險固,易守難攻
,③物產豐富,充足的物資財富能夠供應長期戰爭;
④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為強國,軍隊威武雄壯;
⑤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
20、評價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利弊:
答: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統鞏固政治一統的需要,當時秦朝剛剛統一,六國遺留貴族時刻圖謀復國,諸子百家對新政議論紛紛,不利于維護統一局面,采取這個政策有利于統一;
另一方面,他催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殘殺儒生,落下了千古罵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統并非是亡國的必然因素。
2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答:1)政治上:建立起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
①自稱“始皇帝”,獨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大權,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
②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職,對皇帝直接負責。
③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
(作用:大大強化了地主階級的國家機器,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后歷朝基本沿襲了這套制度)
2)交通上:大修馳道,拆除路障,統一全國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