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1、識記和理解:知道近代傳入中國的新式交通通訊工具及娛樂方式,理解其帶給中國社會的影響;了解大眾傳播媒體的創辦及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知道民國以來剪發辮、禁纏足、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2、能力和方法:認識近代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順應人類歷史潮流的變化,是歷史的進步,同時也使中華民族付出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沉重代價;認識火車輪船的傳入,一方面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指導學生對本課社會生活的變化進行列表對比,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動手動腦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性,這個歷史趨勢說明了人類社會總是向前發展著、進步著的,我們必須自覺地與時俱進;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代表著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變化的主流趨勢和人類優秀文化的發展方向,功不可沒;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科技的進步促進生產力發展,并逐步影響和改變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進一步豐富了社會生活,激發學生對社會進步和時代潮流的追趕和探究熱情,加深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新式交通和通訊工具及社會意義,大眾傳播媒體促進了文化教育發展、社會習俗的變化。
難點:分析剪發辮、改稱呼的原因,嘗試從服飾的變化中了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
【教學方法】目標引導、問題探究、閱讀講述、分析歸納等。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教師設問)什么是生活呢?有人說:生活是一條路,即使平坦,怎能沒有坑坑洼洼;也有人說:生活是一杯酒,不管久遠,總飽含著人生酸甜苦辣;而我說:生活是一首歌,和諧與否,總吟唱著人生的悲喜交加和追求探索與開拓奮發。今天,讓我們走進近代時期的社會生活領域,看看苦難的中國人如何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不斷求新求變,艱難而又不懈地改變著自己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努力地推動著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步伐!(板書課題)
學生:朗讀導言,整體感知本課學習內容。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二、新式交通通訊工具的出現
1.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第一、西方列強的侵入。
第二、中國學習西方的結果。
第三、中國人民革命的影響。如辛亥革命大力改革和倡導新的社會生活習俗。
第四、中國人民的適應性和創新的結果。(中國人適應能力很強,且敢于創新)
(教師設問)英國人是利用什么工具到中國來經商、販賣鴉片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這種交通工具來到中國又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討論思考。 教師指導學生揭示相關知識。
2、中國傳統的交通工具:轎子、馬車。
3、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輪船、火車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的交通運輸得到了重要發展,19世紀60年代,科學家徐壽,華衡芳就改進制造了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隨后江南機器制造局還制造了軍用的鐵甲船和鋼甲船。1873年李鴻章在上海成立的、中國人開辦的第一家輪船運輸公司“輪船招商局”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中國近代交通業的壟斷,使近代交通工具得到普及和發展。洋務運動后期,在中國出現修建鐵路的熱潮,到20世紀初,電車和汽車也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