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會生活
四、社會習俗的變化。
教師引入:下面我們來看看近代時期的習俗畫卷及百年前的新時尚。
㈠發型的變化:剪發辮
教師故事激趣:康有為逃亡日本后,仍留著他那大清帝國的大辮子,所以進進出出招來不少看熱鬧的人。梁啟超和許多華僑都勸他把辮子剪了,他死活不同意,后來他自己也感到太被日本人取笑了,只好同意剪掉。剪辮子的那天,好象舉行什么盛大典禮一般,他朝北京方向擺了香案,還宣讀了一篇奏文,奏明圣上自己著滿服在日本的種種苦衷,乞求圣上恩準削發。接著又讀了一篇給祖宗和生身父母的祭文,表明自己損發膚是不得已而為之。每念完一篇就行一次三跪九叩禮,行禮完畢才坐下來。請來的日本理發師站在一旁莫名其妙地看著,他已經問了好幾次,是不是理發?等理發師剛拿起剪子,忽然十幾串鞭炮齊鳴,理發師大吃一驚,把手里的剪刀都嚇掉了。
問題探究:中國人為什么要留辮?剪辮子為什么這么難啊?
㈡服飾的變化:易服飾
創設情景:教師靈活應變,根據同學們當時的著裝或展示準備好的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加深學生對近代社會習俗的深刻感知,體會其中的服飾文化。
問題探究:中山裝和旗袍的特點。(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小結:中山裝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作為中國男式的標準禮服曾經風靡了中國大地。而旗袍,像一陣風,吹動了人們心中對美的渴望。沒有哪種服飾,能像旗袍那樣將女人的嫵媚典雅、山水韻律盡情體現,讓她們總能穿出萬種風情。此時的人們身著禮服旗袍,盡顯男人本身,展現女性窈窕身姿,在絢麗的色彩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㈢女足的解放:指導學生閱讀“史海拾貝”相關內容。
㈣交往禮節的變化:改稱呼
問題探究:近代時期交往禮節有了怎樣的變化?
問題深入:你知道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不文明的交往禮節和稱謂嗎?
認識:交往禮節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平等博愛、互尊互重)
㈤飲食文化的變化:指導學生閱讀小字說明。
【課堂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沿著先人的足跡,走進了百年前中國近代社會生活領域,目睹了我們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年代,在社會大變革時期,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求新求變,不僅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且一系列新鮮事物競相涌現。回顧過去,細看今朝,使我們再次感悟了:生活原本是一支不和諧的歌,有痛苦有寂寞,有幸福也有歡樂;生活同時又是一支最和諧的歌,但需要你努力追求、不懈探索和奮發開拓。同學們,努力吧,期待著你不平凡的人生演繹精彩的生活!
【預習提綱】
一、近代社會生活新交通工具:輪船、火車,有軌電車,汽車。
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公司——輪船招商公司(1872年、上海、李鴻章)
二、新通訊工具:郵政電報電話中國自行架設的第一條電報線于19世紀70年代出現在香港到上海之間。1877年上海租界內首先使用了電話。
三、大眾傳播媒體:報刊出版業。中國人自辦的第一份近代報紙是《中外新報》(1858年、香港);近代最著名的報刊是《申報》(1872年、上海);近代最大、最負盛名的新式出版企業商務印書館(1897年、上海)。
四、娛樂方式:照相技術電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