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會生活(通用6篇)
近代社會生活 篇1
【教學目標】
1、識記和理解:知道近代傳入中國的新式交通通訊工具及娛樂方式,理解其帶給中國社會的影響;了解大眾傳播媒體的創辦及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知道民國以來剪發辮、禁纏足、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2、能力和方法:認識近代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順應人類歷史潮流的變化,是歷史的進步,同時也使中華民族付出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沉重代價;認識火車輪船的傳入,一方面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指導學生對本課社會生活的變化進行列表對比,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動手動腦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性,這個歷史趨勢說明了人類社會總是向前發展著、進步著的,我們必須自覺地與時俱進;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代表著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變化的主流趨勢和人類優秀文化的發展方向,功不可沒;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科技的進步促進生產力發展,并逐步影響和改變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進一步豐富了社會生活,激發學生對社會進步和時代潮流的追趕和探究熱情,加深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新式交通和通訊工具及社會意義,大眾傳播媒體促進了文化教育發展、社會習俗的變化。
難點:分析剪發辮、改稱呼的原因,嘗試從服飾的變化中了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
【教學方法】目標引導、問題探究、閱讀講述、分析歸納等。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ń處熢O問)什么是生活呢?有人說:生活是一條路,即使平坦,怎能沒有坑坑洼洼;也有人說:生活是一杯酒,不管久遠,總飽含著人生酸甜苦辣;而我說:生活是一首歌,和諧與否,總吟唱著人生的悲喜交加和追求探索與開拓奮發。今天,讓我們走進近代時期的社會生活領域,看看苦難的中國人如何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不斷求新求變,艱難而又不懈地改變著自己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努力地推動著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步伐。ò鍟n題)
學生:朗讀導言,整體感知本課學習內容。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二、新式交通通訊工具的出現
1.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第一、西方列強的侵入。
第二、中國學習西方的結果。
第三、中國人民革命的影響。如辛亥革命大力改革和倡導新的社會生活習俗。
第四、中國人民的適應性和創新的結果。(中國人適應能力很強,且敢于創新)
。ń處熢O問)英國人是利用什么工具到中國來經商、販賣鴉片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這種交通工具來到中國又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討論思考。 教師指導學生揭示相關知識。
2、中國傳統的交通工具:轎子、馬車。
3、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輪船、火車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的交通運輸得到了重要發展,19世紀60年代,科學家徐壽,華衡芳就改進制造了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隨后江南機器制造局還制造了軍用的鐵甲船和鋼甲船。1873年李鴻章在上海成立的、中國人開辦的第一家輪船運輸公司“輪船招商局”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中國近代交通業的壟斷,使近代交通工具得到普及和發展。洋務運動后期,在中國出現修建鐵路的熱潮,到20世紀初,電車和汽車也傳入中國。
3、新式交通工具的影響
引入:常言說:“要想富,先修路!薄盎疖囈豁,黃金萬兩!薄〗Y合諺語,請同學們先分析近代交通工具火車、輪船傳人中國后,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便利?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新式交通工具的特點及帶來的影響。 教師小結:從進步性和局限性兩方面歸納小結。
a使人們的出行速度大力加快(交通便捷) b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 c 也便利了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掠奪。
4、新式通訊工具的出現
1、新式通訊工具的傳入:電報、電話。
2、新式通訊工具的運用:最早的有線電報架設,最早的電話在上海出現等。
3、新式通訊工具的影響:人們可以利用電報、電話在第一時間及時傳遞信息,大大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加強了地區之間的聯系。縮短了時空距離,逐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社會高效化的發展。
過渡:剛才我們了解了電報、電話在中國近代的傳入和運用,并逐步成為民間傳遞信息和相互聯系的方式。那么,到了近代,人們又是通過什么途徑來了解國事、天下事?通過什么來發展自己對時政的看法和觀點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二、大眾傳播媒體的創辦
教師依據教材指導學生了解中國近代報刊業和出版業的情況。
㈠近代報刊業
中國近代的報刊也是在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出現的。當時在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就通過創辦報刊來宣傳其思想意思,介紹西方思想文化,既是侵略我國的工具,又是西方的傳播者。受其影響,中國近代的報刊隨之產生和發展。
1.最早的報紙:《中外新報》 1958年 香港
2.最著名的報紙:《申報》 1872年上海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討論《申報》成為近代中國報刊典范的原因。
3.歷史作用:報紙已經成為人們了解中國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成為人們針砭時改的喉舌。
㈡近代出版業
1.出現的時間:戊戌維新時期。
2.最負盛名的出版企業:商務印書館1897年上海
3.社會影響:起到了傳播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知識文化的普及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鞏固小結:你能說出以下各時期興辦的報刊名稱嗎?組織學生復習回答。
a、維新變法時期:《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
b、辛亥革命時期:《民報》(中國同盟會機關報)
c、新文化運動時期:《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
過渡:感受了近代中國人所能享用的新式交通通訊工具和大眾傳媒體后,我們再來看看在外來文明的影響下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又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三、娛樂方式的變化
中國電影歷史上有哪些值得回味的新篇章?
a、中國第一次放西方無聲電影的地方:(上海徐園)
b、中國修建的第一座電影院:(上海虹口大戲院)
c、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
d、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e、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電影節獎的影片:《漁光曲》
f、你最喜歡看什么題材的電影?你最喜歡的電影明星是誰?
教師過渡: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人們的社會習俗也發生了變化。
四、社會習俗的變化。
教師引入:下面我們來看看近代時期的習俗畫卷及百年前的新時尚。
、灏l型的變化:剪發辮
教師故事激趣:康有為逃亡日本后,仍留著他那大清帝國的大辮子,所以進進出出招來不少看熱鬧的人。梁啟超和許多華僑都勸他把辮子剪了,他死活不同意,后來他自己也感到太被日本人取笑了,只好同意剪掉。剪辮子的那天,好象舉行什么盛大典禮一般,他朝北京方向擺了香案,還宣讀了一篇奏文,奏明圣上自己著滿服在日本的種種苦衷,乞求圣上恩準削發。接著又讀了一篇給祖宗和生身父母的祭文,表明自己損發膚是不得已而為之。每念完一篇就行一次三跪九叩禮,行禮完畢才坐下來。請來的日本理發師站在一旁莫名其妙地看著,他已經問了好幾次,是不是理發?等理發師剛拿起剪子,忽然十幾串鞭炮齊鳴,理發師大吃一驚,把手里的剪刀都嚇掉了。
問題探究:中國人為什么要留辮?剪辮子為什么這么難啊?
、娣椀淖兓阂追
創設情景:教師靈活應變,根據同學們當時的著裝或展示準備好的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加深學生對近代社會習俗的深刻感知,體會其中的服飾文化。
問題探究:中山裝和旗袍的特點。(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小結:中山裝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作為中國男式的標準禮服曾經風靡了中國大地。而旗袍,像一陣風,吹動了人們心中對美的渴望。沒有哪種服飾,能像旗袍那樣將女人的嫵媚典雅、山水韻律盡情體現,讓她們總能穿出萬種風情。此時的人們身著禮服旗袍,盡顯男人本身,展現女性窈窕身姿,在絢麗的色彩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缗愕慕夥牛褐笇W生閱讀“史海拾貝”相關內容。
、杞煌Y節的變化:改稱呼
問題探究:近代時期交往禮節有了怎樣的變化?
問題深入:你知道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不文明的交往禮節和稱謂嗎?
認識:交往禮節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平等博愛、互尊互重)
、轱嬍澄幕淖兓褐笇W生閱讀小字說明。
【課堂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沿著先人的足跡,走進了百年前中國近代社會生活領域,目睹了我們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年代,在社會大變革時期,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求新求變,不僅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且一系列新鮮事物競相涌現;仡欉^去,細看今朝,使我們再次感悟了:生活原本是一支不和諧的歌,有痛苦有寂寞,有幸福也有歡樂;生活同時又是一支最和諧的歌,但需要你努力追求、不懈探索和奮發開拓。同學們,努力吧,期待著你不平凡的人生演繹精彩的生活!
【預習提綱】
一、近代社會生活新交通工具:輪船、火車,有軌電車,汽車。
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公司——輪船招商公司(1872年、上海、李鴻章)
二、新通訊工具:郵政電報電話中國自行架設的第一條電報線于19世紀70年代出現在香港到上海之間。1877年上海租界內首先使用了電話。
三、大眾傳播媒體:報刊出版業。中國人自辦的第一份近代報紙是《中外新報》(1858年、香港);近代最著名的報刊是《申報》(1872年、上海);近代最大、最負盛名的新式出版企業商務印書館(1897年、上海)。
四、娛樂方式:照相技術電影藝術。
五、社會習俗:發型(剪辨令) 服飾(中山裝、西服)
禮節(點頭禮、握手禮) 稱呼(先生、君、同志)
【課堂小檢測】
1、洋務運動中,江南機器制造局首次制造了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1873年,李鴻章創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國開辦的第一家輪船運輸公司.
2、19世紀70年代出現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間是中國自行架設的第一條電報線.1877年在______________首先使用了電話.
3、中國近代的報刊最早是由 _________________創辦的.中國人自辦的第一份報紙是1858年在香港出版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文報紙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______________。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4、假如你生活在19世紀初,要從昆明到越南最節省時間的交通工具是( )
a、自行車 b、火車 c、飛機 d、輪船
5、19世紀70年代,如果在北京的你要盡快告訴在上海的父母你考中狀元的消息,最好使用 ( )
a、電子郵件 b、有線電話 c、有線電報 d、無線電報
近代社會生活 篇2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歐洲的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歐洲日常生活的變化,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的社會生活。
通過對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和各大洲社會生活的比較培養學生閱讀、比較能力和綜合評價能力。
通過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樹立崇尚文明,杜絕野蠻的思想。
教學建議
本課地位
本課是選修課,教師可以根據時間自行處理。雖說在本教材中是選修,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人類歷史上真正進步的開始,也是人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巨大飛躍的重要時期,具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
重點分析: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由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世界體系的最終形成以及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從而使得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明晰了原因就可以對歐洲、美洲、亞洲和非洲人們的生活變化和差異有比較清楚的理解。
難點分析: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是難點.由于影響近代生活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綜合性的,既有生產力也有生產關系等方面的原因,另外每一個大洲的變化又有差異,影響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上有一定困難。
重點突破方案:
通過課件、提問復習工業革命的影響,然后再聯系到工業革命的前提。接著用列表的方式展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且復習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從而突破重點知識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難點突破方案:
由于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同一個問題,突破方案相同,通過課件、提問復習工業革命的影響,然后再聯系到工業革命的前提。接著用列表的方式展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且復習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從而突破重點知識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難點: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教具學具準備:有關圖片。
教學過程
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復習提問:近代藝術的發展變化情況為何?(提示學生結合第28課近代繪畫、音樂、建筑回答)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指出隨著科技進步、生產力的發展近代社會生活地出現巨大變化,導入 新課。
一、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板書)
指導學生著課本第142—143頁第29課第l、2段,總結原因如下:
l.資產階級革命(板書)
資產階級革命是引起歐洲社會生活巨大變化的重要原因,資產階級是新興力量的代表,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傳統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2.工業革命(板書)
工業革命是推動近代社會進步的有一重要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很快應用于社會生活,一系列重大發明的出現,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那么具體變化情況為何呢?用課件展示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用數字展示由于科技的發展給人類的推進作用。
二、歐洲的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板書)
l.城市建設(板書)
向學生說明第143頁第2段主要解釋了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即城市里的問題日益增多和嚴重。
第143頁第3段介紹具體建設和改善情況。(指導學生看書,讓學生有一定認識)
2.社會發展(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社會發展的具體表現。
三、歐洲日常生活的變化
指出日常生活變化是與工業革命和殖民地的擴大密切相關的。
讓學生回答具體變化有哪些?(咖啡、服飾、飲食等)與歐洲一樣,近代亞非拉美地區社會生活也出現了巨大變化。
四、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板書)
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亞非拉美社會生活的變化。
1.非洲(板書)
3.美洲(板書)
最后教師要對歐洲殖民者的侵略做出恰當的評價,提高學生認識水平。
小結 本課繼近代文化以后從地區、領域等方面介紹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分析了這些變化的原因;同時對歐洲殖民者入侵亞非拉美地區而產生的影響作了客觀而準確的評價。
六.布置作業
思考題
影響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為何看待歐洲殖民者對亞非拉美等地區的侵略?
板書設計
第29課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1.資產階級革命
2.工業革命
二、歐洲的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
1.城市建設
2.社會發展
三、歐洲日常生活的變化
四、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
近代社會生活 篇3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歐洲的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歐洲日常生活的變化,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的社會生活。
通過對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和各大洲社會生活的比較培養學生閱讀、比較能力和綜合評價能力。
通過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樹立崇尚文明,杜絕野蠻的思想。
教學建議
本課地位
本課是選修課,教師可以根據時間自行處理。雖說在本教材中是選修,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人類歷史上真正進步的開始,也是人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巨大飛躍的重要時期,具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
重點分析: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由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世界體系的最終形成以及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從而使得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明晰了原因就可以對歐洲、美洲、亞洲和非洲人們的生活變化和差異有比較清楚的理解。
難點分析: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是難點.由于影響近代生活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綜合性的,既有生產力也有生產關系等方面的原因,另外每一個大洲的變化又有差異,影響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上有一定困難。
重點突破方案:
通過課件、提問復習工業革命的影響,然后再聯系到工業革命的前提。接著用列表的方式展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且復習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從而突破重點知識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難點突破方案:
由于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同一個問題,突破方案相同,通過課件、提問復習工業革命的影響,然后再聯系到工業革命的前提。接著用列表的方式展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且復習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從而突破重點知識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難點: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教具學具準備:有關圖片。
教學過程
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復習提問:近代藝術的發展變化情況為何?(提示學生結合第28課近代繪畫、音樂、建筑回答)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指出隨著科技進步、生產力的發展近代社會生活地出現巨大變化,導入 新課。
一、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板書)
指導學生著課本第142—143頁第29課第l、2段,總結原因如下:
l.資產階級革命(板書)
資產階級革命是引起歐洲社會生活巨大變化的重要原因,資產階級是新興力量的代表,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傳統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2.工業革命(板書)
工業革命是推動近代社會進步的有一重要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很快應用于社會生活,一系列重大發明的出現,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那么具體變化情況為何呢?用課件展示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用數字展示由于科技的發展給人類的推進作用。
二、歐洲的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板書)
l.城市建設(板書)
向學生說明第143頁第2段主要解釋了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即城市里的問題日益增多和嚴重。
第143頁第3段介紹具體建設和改善情況。(指導學生看書,讓學生有一定認識)
2.社會發展(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社會發展的具體表現。
三、歐洲日常生活的變化
指出日常生活變化是與工業革命和殖民地的擴大密切相關的。
讓學生回答具體變化有哪些?(咖啡、服飾、飲食等)與歐洲一樣,近代亞非拉美地區社會生活也出現了巨大變化。
四、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板書)
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亞非拉美社會生活的變化。
1.非洲(板書)
3.美洲(板書)
最后教師要對歐洲殖民者的侵略做出恰當的評價,提高學生認識水平。
小結 本課繼近代文化以后從地區、領域等方面介紹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分析了這些變化的原因;同時對歐洲殖民者入侵亞非拉美地區而產生的影響作了客觀而準確的評價。
六.布置作業
思考題
影響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為何看待歐洲殖民者對亞非拉美等地區的侵略?
板書設計
第29課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1.資產階級革命
2.工業革命
二、歐洲的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
1.城市建設
2.社會發展
三、歐洲日常生活的變化
四、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
近代社會生活 篇4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歐洲城市建設的開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的改變;歐洲日常生活的變化;近代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的緩慢變化。
二、要求學生認識
1.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是推動近代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
2.由于遭受殖民奴役,廣大的亞非拉美等地區,社會生活的變化比西歐緩慢。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引導學生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提高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利用課本知識,通過問題設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史實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及表現。
難點: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教學設備
投影、幻燈或多媒體。
教學方法
學生閱讀,教師啟發,師生共同討論。
教學要點
一、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二、近代歐洲社會生活變化的表現。
1.歐洲的城市建設。
2.社會發展和進步。
3.飲食、時尚等日常生活的變化。
三、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們文化思想的變革,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近代社會生活有了哪些變化?導入 新課。
一、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請學生閱讀課文思考: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
1.英、法、美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沖擊
資產階級是新的生產力的代表,他們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傳統的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的沖擊。
2.工業革命推動近代社會的進步
工業革命促使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機器的運用雖然一開始遭到工人的反抗,他們認為他們的苦難來自于機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機器代替了最艱苦的體力勞動。技術的應用則方便了人們的生活。1840年,英國推行了世界上第一個現代郵遞制度。第一封電報也在同年問世。以后隨著電、石油、合成織品、汽車、電話、無線電、電影、唱片和高速印刷的出現,日常生活中也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因此到了近代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有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們看書后歸納總結。
二、近代歐洲社會生活變化的表現
1.歐洲的城市建設(投影兩幅圖片《18世紀英國工人住宅區》、《l9世紀的倫敦街頭》)要求學生看第一幅圖片,使學生了解18世紀歐洲大部分城市的衛生狀況不好,缺乏必要的市政設施?吹诙鶊D片,讓學生明白從19世紀開始歐洲城市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1900年,巴黎修建了地下鐵道。下水道、排水設施的修建使歐洲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19世紀70年代隨著歐洲各城市公交系統的發展,人們開始到郊外居住,改善了城區過于擁擠的居住狀況。(講到這里可以聯系當今中國的城市建設對照講述)
2.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資本主義創造出的巨大物質財富為改善社會提供了條件。工人階級通過不斷的斗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比如:政府制定法律限定最高工作時數,開始有了老年撫恤金、醫療和失業義務保險。為保持社會安定,歐洲各國政府改善教育,設法讓更多的窮人接受教育。19世紀末,歐洲婦女地位有所改變。(投影《婦女爭取權利的斗爭》)已婚婦女享有財產權,就業接受的教育增多,她們要求享有選舉權。
3.飲食、時尚等日常生活的變化
工業革命和殖民地擴大改變了歐洲資產階級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
、倏Х仍诮鷼W洲是一種時尚飲品。(投影《咖啡館》)咖啡館的最主要作用是使原來上層社會封閉的社交生活走上了街頭。
、谏鐣曀装l生改變。(投影《歐洲社會時尚的變化》)人們開始注重輕便、簡潔的服飾。到19世紀中葉,西裝外套、馬甲、襯衣、褲子成為男裝的主流。
、鄯▏嬍骋龑W洲潮流。隨著交往的擴大,各國各地區的飲食互通有無,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
④17世紀~18世紀俄國社會習俗出現了重大變化。這與彼得大帝改革有著緊密的關系。請同學看書后回答俄國社會生活習俗的變化。
在近代歐洲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又是怎樣呢?
三、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
1.非洲:寧靜的生活被打破,代之以經濟、道德等方面的衰落。雖然客觀上歐洲殖民者促進了非洲在傳統生活習俗等方面的改進,但給非洲帶來無法估量的災難。
2.亞洲:
印度:英國的殖民統治一方面給印度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另一方面一些傳統的惡俗被逐漸廢除。印度上層階級的生活更加西方化。
中國: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全面侵蝕著中國社會的肌體。雖然工業文明和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對中國的自然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和破壞,但從總體上說,20世紀以前,中國的社會生活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推動下,社會生活變化很大。政府提倡學習歐洲文明,同時不忘民族傳統教育。
3.拉美:歐洲的家畜影響和改變了印地安人的生活方式。同時,隨西葡殖民者而來的天主教也在拉丁美洲傳播開來。
[課堂小結]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歐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的發展擴大了資本主義世界和非資本主義世界的差距。遭受殖民奴役的廣大亞非拉美等地區,社會生活的變化比起西歐要緩慢得多。
課后作業 :
閱讀近代歐洲的一些文藝作品,了解近代歐洲社會生活的變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初中《世界歷史》第一冊教案)
近代社會生活 篇5
第29課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案之二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歐洲城市建設的開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的改變;歐洲日常生活的變化;近代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的緩慢變化。
二、要求學生認識
1.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是推動近代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
2.由于遭受殖民奴役,廣大的亞非拉美等地區,社會生活的變化比西歐緩慢。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引導學生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提高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利用課本知識,通過問題設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史實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及表現。
難點: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教學設備
投影、幻燈或多媒體。
教學方法
學生閱讀,教師啟發,師生共同討論。
教學要點
一、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二、近代歐洲社會生活變化的表現。
1.歐洲的城市建設。
2.社會發展和進步。
3.飲食、時尚等日常生活的變化。
三、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
教學過程
。蹖胄抡n]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們文化思想的變革,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近代社會生活有了哪些變化?導入新課。
一、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請學生閱讀課文思考: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
1.英、法、美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沖擊
資產階級是新的生產力的代表,他們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傳統的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的沖擊。
2.工業革命推動近代社會的進步
工業革命促使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機器的運用雖然一開始遭到工人的反抗,他們認為他們的苦難來自于機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機器代替了最艱苦的體力勞動。技術的應用則方便了人們的生活。1840年,英國推行了世界上第一個現代郵遞制度。第一封電報也在同年問世。以后隨著電、石油、合成織品、汽車、電話、無線電、電影、唱片和高速印刷的出現,日常生活中也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因此到了近代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有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們看書后歸納總結。
二、近代歐洲社會生活變化的表現
1.歐洲的城市建設(投影兩幅圖片《18世紀英國工人住宅區》、《l9世紀的倫敦街頭》)要求學生看第一幅圖片,使學生了解18世紀歐洲大部分城市的衛生狀況不好,缺乏必要的市政設施。看第二幅圖片,讓學生明白從19世紀開始歐洲城市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19xx年,巴黎修建了地下鐵道。下水道、排水設施的修建使歐洲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19世紀70年代隨著歐洲各城市公交系統的發展,人們開始到郊外居住,改善了城區過于擁擠的居住狀況。(講到這里可以聯系當今中國的城市建設對照講述)
2.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資本主義創造出的巨大物質財富為改善社會提供了條件。工人階級通過不斷的斗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比如:政府制定法律限定最高工作時數,開始有了老年撫恤金、醫療和失業義務保險。為保持社會安定,歐洲各國政府改善教育,設法讓更多的窮人接受教育。19世紀末,歐洲婦女地位有所改變。(投影《婦女爭取權利的斗爭》)已婚婦女享有財產權,就業接受的教育增多,她們要求享有選舉權。
3.飲食、時尚等日常生活的變化
工業革命和殖民地擴大改變了歐洲資產階級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
、倏Х仍诮鷼W洲是一種時尚飲品。(投影《咖啡館》)咖啡館的最主要作用是使原來上層社會封閉的社交生活走上了街頭。
、谏鐣曀装l生改變。(投影《歐洲社會時尚的變化》)人們開始注重輕便、簡潔的服飾。到19世紀中葉,西裝外套、馬甲、襯衣、褲子成為男裝的主流。
③法國飲食引導歐洲潮流。隨著交往的擴大,各國各地區的飲食互通有無,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
、17世紀~18世紀俄國社會習俗出現了重大變化。這與彼得大帝改革有著緊密的關系。請同學看書后回答俄國社會生活習俗的變化。
在近代歐洲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又是怎樣呢?
三、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
1.非洲:寧靜的生活被打破,代之以經濟、道德等方面的衰落。雖然客觀上歐洲殖民者促進了非洲在傳統生活習俗等方面的改進,但給非洲帶來無法估量的災難。
2.亞洲:
印度:英國的殖民統治一方面給印度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另一方面一些傳統的惡俗被逐漸廢除。印度上層階級的生活更加西方化。
中國: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全面侵蝕著中國社會的肌體。雖然工業文明和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對中國的自然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和破壞,但從總體上說,20世紀以前,中國的社會生活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推動下,社會生活變化很大。政府提倡學習歐洲文明,同時不忘民族傳統教育。
3.拉美:歐洲的家畜影響和改變了印地安人的生活方式。同時,隨西葡殖民者而來的天主教也在拉丁美洲傳播開來。
。壅n堂小結]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歐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的發展擴大了資本主義世界和非資本主義世界的差距。遭受殖民奴役的廣大亞非拉美等地區,社會生活的變化比起西歐要緩慢得多。
課后作業:
閱讀近代歐洲的一些文藝作品,了解近代歐洲社會生活的變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初中《世界歷史》第一冊教案)
近代社會生活 篇6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歐洲城市建設的開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的改變;歐洲日常生活的變化;近代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的緩慢變化。
二、要求學生認識
1.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是推動近代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
2.由于遭受殖民奴役,廣大的亞非拉美等地區,社會生活的變化比西歐緩慢。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引導學生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提高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利用課本知識,通過問題設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史實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及表現。
難點: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教學設備
投影、幻燈或多媒體。
教學方法
學生閱讀,教師啟發,師生共同討論。
教學要點
一、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二、近代歐洲社會生活變化的表現。
1.歐洲的城市建設。
2.社會發展和進步。
3.飲食、時尚等日常生活的變化。
三、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
教學過程
。蹖 新課]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們文化思想的變革,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近代社會生活有了哪些變化?導入 新課。
一、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請學生閱讀課文思考: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
1.英、法、美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沖擊
資產階級是新的生產力的代表,他們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傳統的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的沖擊。
2.工業革命推動近代社會的進步
工業革命促使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機器的運用雖然一開始遭到工人的反抗,他們認為他們的苦難來自于機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機器代替了最艱苦的體力勞動。技術的應用則方便了人們的生活。1840年,英國推行了世界上第一個現代郵遞制度。第一封電報也在同年問世。以后隨著電、石油、合成織品、汽車、電話、無線電、電影、唱片和高速印刷的出現,日常生活中也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因此到了近代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有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們看書后歸納總結。
二、近代歐洲社會生活變化的表現
1.歐洲的城市建設(投影兩幅圖片《18世紀英國工人住宅區》、《l9世紀的倫敦街頭》)要求學生看第一幅圖片,使學生了解18世紀歐洲大部分城市的衛生狀況不好,缺乏必要的市政設施。看第二幅圖片,讓學生明白從19世紀開始歐洲城市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1900年,巴黎修建了地下鐵道。下水道、排水設施的修建使歐洲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19世紀70年代隨著歐洲各城市公交系統的發展,人們開始到郊外居住,改善了城區過于擁擠的居住狀況。(講到這里可以聯系當今中國的城市建設對照講述)
2.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資本主義創造出的巨大物質財富為改善社會提供了條件。工人階級通過不斷的斗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比如:政府制定法律限定最高工作時數,開始有了老年撫恤金、醫療和失業義務保險。為保持社會安定,歐洲各國政府改善教育,設法讓更多的窮人接受教育。19世紀末,歐洲婦女地位有所改變。(投影《婦女爭取權利的斗爭》)已婚婦女享有財產權,就業接受的教育增多,她們要求享有選舉權。
3.飲食、時尚等日常生活的變化
工業革命和殖民地擴大改變了歐洲資產階級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
①咖啡在近代歐洲是一種時尚飲品。(投影《咖啡館》)咖啡館的最主要作用是使原來上層社會封閉的社交生活走上了街頭。
②社會習俗發生改變。(投影《歐洲社會時尚的變化》)人們開始注重輕便、簡潔的服飾。到19世紀中葉,西裝外套、馬甲、襯衣、褲子成為男裝的主流。
、鄯▏嬍骋龑W洲潮流。隨著交往的擴大,各國各地區的飲食互通有無,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
、17世紀~18世紀俄國社會習俗出現了重大變化。這與彼得大帝改革有著緊密的關系。請同學看書后回答俄國社會生活習俗的變化。
在近代歐洲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又是怎樣呢?
三、亞非拉美地區的社會生活
1.非洲:寧靜的生活被打破,代之以經濟、道德等方面的衰落。雖然客觀上歐洲殖民者促進了非洲在傳統生活習俗等方面的改進,但給非洲帶來無法估量的災難。
2.亞洲:
印度:英國的殖民統治一方面給印度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另一方面一些傳統的惡俗被逐漸廢除。印度上層階級的生活更加西方化。
中國: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全面侵蝕著中國社會的肌體。雖然工業文明和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對中國的自然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和破壞,但從總體上說,20世紀以前,中國的社會生活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推動下,社會生活變化很大。政府提倡學習歐洲文明,同時不忘民族傳統教育。
3.拉美:歐洲的家畜影響和改變了印地安人的生活方式。同時,隨西葡殖民者而來的天主教也在拉丁美洲傳播開來。
。壅n堂小結]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歐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的發展擴大了資本主義世界和非資本主義世界的差距。遭受殖民奴役的廣大亞非拉美等地區,社會生活的變化比起西歐要緩慢得多。
課后作業 :
閱讀近代歐洲的一些文藝作品,了解近代歐洲社會生活的變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初中《世界歷史》第一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