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教學設計
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誰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了解中共十三大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依據和基本路線的內容。記住誰在中共十四大上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概括,并將其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方針。記住中共xx大召開的時間和大會的主題。記住中共xx大提出的新世紀新階段的奮斗目標,理解xx大召開的歷史意義。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他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重要地位。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閱讀、
理解和歸納知識的能力。
通過課外收集、整理有關鄧小平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作出的貢獻,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使學生明白: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引和理論的創新。
充分認識鄧小平為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所作出的歷史性的貢獻,使學生對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產生認同感,讓學生發自內心地緬懷鄧小平的豐功偉績。
通過學習黨的xx大提出的奮斗目標,使學生了解未來生活的美好藍圖,明確中國未來的奮斗方向,樹立為實現這一美好前景奮發努力的目標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開創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二、難點1.鄧小平視察南方的談話2.本課所涉及的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
教學方法:本課涉及的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多、理論性強,內容較為枯燥和抽象,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建議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建設成就日新月異、輝煌燦爛。)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新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特色”就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實行改革開放。鄧小平在這個過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提出
中共十二大鄧小平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標。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舉行。這次大會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后,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撥亂反正的偉大勝利的情況下召開的。在開幕詞中,鄧小平回顧“七大”以來黨的歷史時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