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教學設計
鄧小平在這里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本質特征:
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
三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因為學習、借鑒別國的經驗不能代替自己的創造,不能代替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和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決心和信心。鄧小平的開幕詞成為這次大會的指導思想,也是整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中共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闡述。
早在1979年9月,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我國還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還不成熟、不完善,經濟和文化不發達,搞社會主義有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過程。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也與時俱進。1987年黨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這樣兩層意思:
一是肯定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
二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于初級階段。
并不是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要經歷這個階段,但像我國這樣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就是必要的歷史階段。
黨的十三大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因為我國生產力落后,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就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根本保證。
黨的十三大還規定了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劃了新的藍圖。
二、鄧小平視察南方的談話
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的背景:
一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上發生了巨大的政治風波。1989年-1992年,東歐8個社會主義國家掌權多年的共產黨紛紛喪失政權,蘇聯也在1991年宣告解體,15個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
二是1989年國內的嚴重政治風波平息后,人們對如何深化改革產生了懷疑和困惑。有的認為應當把反和平演變與經濟建設并列為中心,甚至用反和平演變這個中心去沖擊經濟建設;有的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搞資本主義;有人擔心改革開放會滑向資本主義。中國面臨著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中國既不能走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走過的使社會主義垮臺的道路,也不能回復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老路,只有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才能把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的內容:
1.強調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認為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2.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
3.明確提出姓“資”姓“社”的三條標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