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八上教學用書:臺階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把握情節(jié) 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體壯如牛,吃苦耐勞,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于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愿得以實現(xiàn),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父親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2.“父親”形象的特點 探究人物形象,應該在通讀的過程中,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點,然后整體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父親是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yè),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tǒng)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3.把握意蘊 ①用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最大的心愿。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需要有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筑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處處顯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小而至于民居建筑,“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說著眼在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尊重需要在第四層次上,是較高層次的需要,父親畢生的奮斗就是要贏得尊重。 人的需要總是在自己視野的范圍里,由比較而產生的。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目光那么專注,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又是建立在現(xiàn)實可能性的基礎之上的。但是,現(xiàn)實的可能性,并非只是一年兩年可能不可能,經過漫長的奮斗可以實現(xiàn),也是一種現(xiàn)實可能性。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里有我們民族拼命硬干、堅忍不拔的精神。 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就有一種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父親在造屋的那些日子,多么興奮,造臺階時,放起鞭炮,“他仿佛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尊重需要”得到滿足,他的心頭充滿喜悅。 ②從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角度:父親創(chuàng)業(yè)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于生產力水平低下。 這篇小說固然謳歌了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種凄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 父親造的新屋,規(guī)格并不很高,不過是屋基高些,臺階從三級增至九級。但是他為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辛勞。年輕時,三百來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新屋造好,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說告訴我們,父親創(chuàng)業(yè)之所以如此艱難困苦,根源在于經濟落后。現(xiàn)金收入的來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許多建材是撿來的。他的積累是如此艱難。歸根結底是因為農村經濟極端落后。 小說是以父親的兒子為故事敘述者的,開頭寫父親如何力大無比,壯實如牛,篇末寫父親腰也閃了,連挑水也不能勝任了。父親終年辛勞,舍不得破費一星半點,連洗腳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親這輩子過得多么艱難!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么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筆墨? 這篇小說題為“臺階”,先在老屋的臺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么大,后面寫造新屋的時候托石板閃了腰,前后就形成對比。 第二,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第三,寫“我”在臺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準備蓋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臺階之低。寫父親在臺階的坐姿,又是寫臺階之低。 第四,寫父親的腳板,寫出了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窮困。 2.“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一處描寫表現(xiàn)父親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不作心理描寫? 這篇小說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他向往,他在謀畫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3.為什么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父親放鞭炮時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 父親的神情寫得很有特色。他奮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他一輩子老實厚道低眉順眼,高興起來也自有他高興的樣子。作者微妙地寫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異乎平日而又與眾不同的樣子,他手足無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尷尬的笑。這副喜悅的樣子是非常個性化的。 4.為什么“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tài)怎么理解? 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chuàng)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練習說明 一、熟讀課文,試用第三人稱說說本文的故事梗概。 本題要求把握課文內容,并區(qū)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不同的寫法。 家的老屋只有三級臺階,他眼看人家臺階高,受人尊重,決心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是憑他的經濟條件,要造這樣的新屋得準備大半輩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憑自己一身力氣,干他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地撿,一角錢一角錢地攢,終于蓋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二、討論下列問題。 1.為什么“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2.“新臺階砌好了”,為什么父親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了? 3.說說你對父親這個人物形象的看法。 本題在前一題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中關鍵性的內容,進而分析人物形象。 1.因為臺階是地位的標志。人家高的有十幾級,自家臺階只有三級,被人小看,“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從沒覺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沒有地位,所以總覺得自家的臺階低。 2.臺階低,意味著經濟地位低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對勁。 3.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父親又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yè),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tǒng)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后,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三、《背影》抓住“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臺階》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試分別說說這樣寫好在哪里。 本題結合《背影》,研究選材與中心的關系。 《背影》抓住“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突出了父親的背影,突出了父愛,給人深刻的印象,讓人強烈地感受父愛。 《臺階》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使造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側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教學建議 一、可以用“三問”引導學生把握內容,分析人物。 一問: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二問:父親是怎么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三問: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 二、抓住關鍵的一句。 全文關鍵的一句是“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抓住這個關鍵句,就容易理解故事內容和人物思想感情。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