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師(提出疑問):為什么人類的數量在急劇增加, 而類人猿的數量卻在日益減少呢?請談一下你們的觀點。
生:(小組討論、組間交流、補充)
生1:人類具有發明和創造各種技術和工具的本領,使得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條件以及利用醫藥衛生加強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斷加強,這些都使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相反,現代類人猿不具備這些能力。
生2:人類不斷開發現代類人猿賴以生存的森林,人類對現代類人猿的亂捕亂殺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等,都使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減少。
師(提出問題):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確實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區別呢?
生:(觀察、討論、交流、回答)
生1:運動方式不同:類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類則是直立行走。
生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會制造工具;人類可制造并使用各種簡單和復雜的工具。
生3:腦發育的程度不同:類人猿腦的容量約為400 ml,無語言能力;人腦的容量約為1200 ml,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
師:由此可見,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動物進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但人類已超出了動物界,人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在距今1 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在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請同學們觀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圖片,嘗試著描述出它們的生活狀況。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過著樹上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
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漸進化成為人類呢?
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如:主要是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影響。
師:下面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環境的變化與人的進化之間的關系? 生:(閱讀、分組討論:環境的變化)東非大裂谷兩側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部分熱帶雨林變成了稀樹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師:在東非大裂谷地帶,古人類學家發現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類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遺體、遺物等。想一想,為什么在這里會有這么多的早期古人類化石呢?
生:可以說明人類的始祖在非洲。
師:請你們推測一下古人類當時的生活狀況?
生:(閱讀、回答)
生:要點:1:生活在裂谷東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來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來由于環境的劇烈變化,森林面積的大量減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自身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下肢用來支撐體重和行走,逐漸變得粗壯有力;而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御敵害,臂和手也逐漸變得靈巧。
生2:“露西”時代的古人類就處于這個階段。他們能夠使用工具,相當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獵和御敵能力都大大增強了。
生3:“東非人”時代的古人類,不僅能使用工具,還能制造簡單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師:對。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制造的工具越來越復雜;復雜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進了腦的發展,使他們能夠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困難;在勞動中產生了語言,而且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