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行為的生理基礎》的教學設計
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
師:動物的后天性行為是不是只能經過人工訓練才能形成呢?
生:不是的,后天性行為是指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積累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
生2:后天性行為主要與神經系統中的大腦皮層有關,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就越強。
師:后天性行為的形成對于動物有什么意義呢?
生:在環境改變時,動物能通過后天的學習,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教學感悟:喚醒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生活中表達,在表達中快樂。
引導歸納,鞏固快樂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大家能利用概念把動物的各種行為區分清楚嗎?
生:能。
師:先天性行為是遺傳獲得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包括趨性(趨光、趨化、趨熱等)、非條件反射和本能,同種生物中無個體差異;后天性行為的形成主要與生活體驗和學習有關,不同個體存在差異。
師:好,接下來我們考驗一下同學們的分辨能力。
師:蜘蛛在織網,人也在織網,兩種行為有什么區別呢?
生:蜘蛛織網屬于先天性行為,人織網屬于后天性行為。
師:誰能夠比較一下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表格。
先天性行為
后天性行為
形成時間
獲得方式
行為特點
適應范圍
舉例
教學感悟:學習的能力之一,就是要學會比較,在比較中歸納。
引入生活,深刻“簡單”
師:動物行為的產生是什么樣的反應?
生:動物行為的產生是動物對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應。
師:動物行為主要受什么調控?
生: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控
師:下面,請大家看一下書本66頁的“談水三刺魚”的例子。
生:看書。
師:請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因素引起了雄三刺魚之間的攻擊行為?
生1:雄三刺魚到了交配季節,腹部表面變成紅色,紅色就是一種可引起雄魚彼此之間猛烈的攻擊行為的信號刺激。
生2:淡水三刺魚,雄魚到了交配季節腹部表面變為紅色,紅色就是一種信號刺激,可引起雄魚彼此之間猛烈的攻擊行為。研究表明,三刺魚的眼一旦受到紅顏色的刺激,即能通過神經系統作出進行攻擊的決定。
師:為什么雄三刺魚的腹部表面到了交配季節就會變紅呢?
生:受到激素調節的結果。
師:你能夠舉一些內分泌系統調控的行為嗎?
生:鳥類復雜的生殖行為
師:好。請一個同學說一說“不孵卵也不育雛的杜鵑”
生:對照書本的“課外閱讀”講“不孵卵也不育雛的杜鵑”。
師:這也是內分泌系統分泌的激素決定的。
師:蜜蜂和螞蟻筑巢、蜜蜂采蜜、蜜蜂通過跳舞告訴同伴蜜源的方向與遠近、鳥類和魚類的遷徙、動物對幼仔的照顧等行為屬于本能,從獲得途徑看是先天性行為,是在神經系統的參與下,通過一系列順序性的非條件反射形成。在本能行為中,性行為和動物對幼仔的照顧行為中還有激素的調節作用。它們都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與生活體驗和學習無關。
師:大家想一想,是否還能夠舉一些例子?
生1:母雞帶小貓、蜻蜓點水、飛蛾撲火、作繭自縛、孔雀開屏、怒發沖冠等這些,都是遺傳物質決定的,是受內分泌系統的控制的。
生2:我所看到的母雞和小貓,小鳥喂金魚,它們的育雛本能就說明了動物行為的產生與動物體的內分泌有直接關系。母雞和小鳥就是由于分泌了雌性激素而表現出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