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
2.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學會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知道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和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
5.認同嚴謹求 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從宏觀上介紹細菌和真菌的知識,讓學 生知道如何在培養基上區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同細菌和真菌分布廣,讓學 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習接種和對培養細菌和真菌的操作,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為學生學習生物技術打下 了基礎。教育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了解身邊的生活環境,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3.教學難點
探究活動中各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做好觀察記錄。
4.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變質的牛奶、米飯、長“毛”的饅頭、長有木耳的樹樁、蘑菇、足癬和背癬的圖片、培養菌落實 物、實物投影儀、瓊脂、培養皿、燒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燈、吸管、三腳架、無菌棉棒、鑷子、放大鏡。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可以用以下方式導入新課:
①教師提問:“細菌和真菌是什么樣的? 它們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樣知道細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學生 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有關細菌和真菌方面知識的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聯系食物變質、物品 發霉等生活經驗,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
③教師開門見山提問:同學們,你們想了解有關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嗎?由學生提出問題,從而進入新課。
④可以從生物的分類引出細菌和真菌。
學習菌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并閱讀相關內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態菌落圖片或課前培養好的菌落。
關于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 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自學,也可以先行對各小組組長進行課前培訓,讓它們在課堂上演示講解。
在研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時,教師可以利用課文創設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也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經常活動的環境或接觸的物體設計探究方案。在課堂上教師要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設計方案,鼓勵學生提出多 種不同的方案,同時要建議全班各組選擇的環境盡可能不同,以保證探究實驗的結論更近事實。在實驗結束后,要利用課上時間,讓各小組交流對細菌和真菌分布特點的研究成果,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細菌和真菌分布的特點;綜合課后練習,讓學生認同細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樣也 要一定的條件。
本節教學建議以觀察、自學討論法為主,輔以講授、演示、閱讀等法。教師要重視 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嚴謹求實、持 之以恒的科學態度。
2 案例設計思路
從生活經驗中提出質疑,引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些常見的 真菌,學生從實物中獲得有關真菌的感性認識, 同時也產生認知矛盾:怎樣才能 看見細菌?激發興趣,自然引出“細菌和 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教師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因為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比解答一個問題更有意義。
通過觀察,使學生主動地獲取有關細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點的知識,使學生對細菌和真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