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動物運動的方式 教學設計
2、為什么龜、鱉等動物在陸地上的運動速度較慢?
四肢不發達,不能完全將身體抬離地面。
3、當貓、狗、鹿、馬等哺乳動物漫步行走時,四肢是如何變化的?當緩慢跑動時,四肢是如何變化的?當快速奔跑時,四肢變化又有什么特點?
一條腿舉起而離開地面時,它就不再承擔體重,身體重心落在其余三條腿組成的三角形內。
漫步行走時,前后肢交替前伸和后推;緩慢跑動時,這種交替加快;快速奔跑時,交替更為加快,甚至跨步時腳不著地而身體騰起。
4、想一想,青蛙、袋鼠等善于跳躍的動物,它們的身體結構有哪些特點與這種運動方式相適應?
青蛙的后腿較長,能跳到自身長度的12倍;袋鼠的后肢很發達,能夠連續跳躍,最多能跳到自身長度的5倍遠。
“動物在空中的運動方式”的教學 以列舉鳥類、昆蟲和蝙蝠等實例為主,引導學生將有關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尤其是運動方式與其生活環境的適應,以及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適應。
課堂作業 (講評) p9思考與練習1、2、3題
(1)①×②√③×④×(2)草履蟲——游泳 烏賊——游泳 野鴨——游泳、行走、飛行 游蛇——游泳、爬行 青蛙——游泳、跳躍 蝗蟲——爬行、跳躍、飛行(3)裁判員用眼觀察,如果運動員的兩腿出現騰空現象,就判其為犯規。
布置作業 《伴你學生物》
預習作業
通過安排學生收集有關動物運動方式資料的活動,培養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并通過對現有資料的討論,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勇于參與班級活動,積極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