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教學設計 及課后反思
《力》教學設計 教師:劉純良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錄像或圖片等,能簡單描述出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從而對力形成初步的認識。
2、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旱冰鞋、拉力器、氣球、磁鐵、鐵塊、鐵鋸條、鐵釘等。
(一) 引入新課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
(二)新課教學
1.力的概念的教學
用投影儀打出:人推車、拖拉機拉拖車、人提物體、手提箱子、手壓彈簧的幻燈片。請同學們歸納一下,這四個圖有什么共同點?
教師總結:人推車,人對車施加了力,車受到了力;拖拉機拉拖車,拖拉機對拖車施加了力,拖車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對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壓彈簧,手對彈簧施加了力,彈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學中把人、車、拖拉機、箱子、彈簧等稱為物體。把推、拉、提、壓等稱為作用。
請同學概括力的概念。
結論: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通過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沒有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2)、一個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3)、只有施力物體或只有受力物體這樣的力存在嗎?
學生做出判斷,師生共同總結:
規律認知:
力是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的,沒有物體或只有一個物體不可能發生力的作用。
即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它們同時出現和同時存在。
2、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一:用磁鐵吸起鐵釘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可讓學生親自到講臺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教師在總結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發言基礎上總結:在這個實驗中,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了。
結論: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請同學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圍的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們并不一定非要接觸。
通過練習以下練習,讓學生學會怎么判斷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1)、用手提桶時,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2)、人通過繩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教師提出問題:用手拍大腿時,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別是什么?拍大腿時有什么感覺?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