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教學設計 及課后反思
3、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實踐活動:穿旱冰鞋的同學用力推墻
在學生中找一名同學,讓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墻,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總結:穿旱冰鞋的同學向后退
教師對實驗進行總體歸納: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也受到乙物體對甲物體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同時成對出現。
劃船時,船到岸邊,人用力推岸,對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離岸而去。
引導學生舉些例子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雞蛋就破了。
老師:這些現象說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通過讓學生觀察用手彎曲物體的演示,讓學生總結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單位。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力的符號 ;力的單位 ;以及力的單位的符號 。
在此介紹英國科學家------牛頓,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觀教育。
列舉生活中具體事物,讓學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力的大小等。使學生對形成感性認識。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師使用課件,舉一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實例。
老師:在這些現象中物體由運動變為靜止、由靜止變為運動,以及運動的快慢、運動方向的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請同學到講臺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捏氣球、用力彎鋸條等。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在學生總結實驗現象的共同點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這些實例中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物體發生了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變)
(三)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既然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將力作用在堅硬的物體(如:玻璃、桌面等)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嗎?
通過課后小制作,以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板書設計: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單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改變物體的形狀。
(五)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加了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同時向對方施加了力,也同時受到了對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們同時產生相互作用于對方的力,同時消失,沒有先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