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記》第二課時
導入 新課
我們在上一節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本節課深入研究課文語言,寫法上的特點,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并從徐霞客的精神閃光點中汲取營養,提高我們的思想修養。
(一)明確目標
1.分析精要語段,體會描寫的作用。
2.用比較法體會本文的寫法特點。
3.學習徐霞客的偉大精神。
(二)整體感知(略)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三位同學分別讀課文第3段、4段、6段,然后提出以下問題,同學思考:
(1)第3段、4段對徐母進行了哪些描寫,你感覺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2)第6段與《徐霞客游記》的成書過程,作者如何描寫成書的艱難?
(3)你怎樣評價徐霞客?請說出根據。
此問題的設置,從淺入深,有一定的坡度。第1題是復習第二冊有關人物描寫塑造人物的知識,學生可思考后自行解決。第2題又擴展到除人物描寫以外的環境等方面,引導學生全方位的分析問題,歸納答案。在前兩個問題的引導之下,第3題鍛煉學生從書中的描寫中綜合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寫作內容對于問題的處理。第1、2題要求學生答準,第3題應互相補充答全。
答案:(1)第3、4段對徐母進行了語言行動描寫,“身為男子,應該志在四方”,可以看出徐母是一個胸襟開闊、與眾不同的婦人。她叫兒子陪她游荊溪和勾曲,表明她善解人意,處事巧妙。總之,徐母是一位可敬的母親,正是有了她的不斷鼓勵,使徐霞客毫無顧慮的走上旅途,堅持信念,取得成就。(2)主要通過環境險惡,條件艱苦來突出徐霞客寫作游記的艱難。第7~8句寫出游歷自然環境的危險,第9句寫途中人為的艱難。第10~11句則如特寫鏡頭,描繪出徐霞客夜宿山野,挑豆燃草堅持寫作,突出了他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感人形象。 (3)徐霞客是一個不慕世俗,志存高遠,有恒心、有毅力、有著不懈追求,無畏探險精神的智者勇士。文中對徐霞客的描寫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些性格。第3段寫他不愿讀“經書”,“最喜歡涉獵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對科舉不感興趣”,即說明他不與世俗合流,有自己的觀點和人生追求。從他顧念母親表明他不是私己莽撞的人。從他堅持30多年游歷,并堅持寫出游記,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從不退縮,表明他有著非凡的勇氣和巨大的毅力,值得敬重。
小結: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研究,我們充分了解了徐霞客可敬的品格。古人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能做到這樣,激勵我們利用現在優越的條件,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肯付出努力、不畏懼艱難險阻的人。同時,我們也充分認識到,本文中體現人物性格,展現人物形象是通過描寫的方法達到的。文中以恰當的語言、行動等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的襯托,塑造出了鮮明的人物形象。
然而本文的描寫與小說的描寫又有一定的區別。小說的描寫是作者頭腦中想像出來,虛構出來的,是現實生活中人物的綜合與升華。而本文中的描寫則是真實的,是在現實基礎上,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心理,刻畫出生動的個性鮮明的形象,從而再現人物的經歷,因此這兩種描寫是截然不同的。
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人物生活經歷,是本文的一大特點。本文與我們剛學的兩篇傳記有明顯不同,這也是我們需研究的一個重點。下面,我們組織同學進行比較學習,把我們學過的三篇傳記放在一起比較,求同存異,從而更好的把握不同傳記的不同寫法,更深入的理解有關傳記的知識。
(幻燈出示下表,學生明確討論方向。)
篇目
相同點
不同點(結構、思路、語言、寫法等)
《魯迅自傳》
《哥白尼》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記>》
對此表,應組織討論,發動學生集思廣益,不要求面面俱到,可抓一個方面進行討論,但無論研討哪一點,都應以課本為依據,不憑空想像。
答案:相同點:①這幾篇文章都是傳記,所以寫作素材都是真實的,沒有文學作品中的虛構和夸張。②選材都是典型的,《魯迅自傳》中多選擇體現魯迅生活中反抗封建教育,追求新學,愛國奮斗的材料。《哥白尼》一文只選擇哥白尼研究地動學說的事件記述,而對其他多方面的成就均未涉及,內容統一而不龐雜。本文則重在選擇徐霞客愛自然,堅持旅行,研究自然,艱難著書,對其他生活事件、家庭情況均未涉及。③謀篇布局方面均注意了布局嚴密,構思巧妙。《魯迅自傳》一文突出時間順序:從幼年、青年到工作,將零散的事件串編在時間這根主線之上,線索明晰,條理分明。《哥白尼》一文。從哥白尼創立地動學說的主觀條件、客觀條件入手,詳細記述學說創立和經過幾個世紀的斗爭最終被承認,戰勝神權的過程,正是按照地動學說的創立過程來寫作,邏輯非常嚴密。本文則從徐霞客的家庭影響,母親支持,寫到一生游歷四方,及至書寫游記,前后部分因果相承,層層鋪襯,渾然一體,完整和諧。④表達方式均采用了敘議結合的方法。傳記不是一般的文學作品,它需客觀記錄人物生平經歷、成就或失誤,也應以客觀公正的筆墨給人物的恰如其分的評價。所以應采用敘議結合的方法。《魯迅自傳》一文記敘多,評論言簡意賅,如“不好的人”“這是我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語言雖簡卻也畫龍點晴,表明了作者的態度、觀點。《哥白尼》一文第3、4段大筆墨評價地動學說的巨大價值和影響,第5、6段夾敘夾議歌頌科學家撼衛真理的勇氣和獻身精神,點明全文的主旨。本文對徐霞客的偉大精神多含于描寫之中,但結尾對《徐霞客游記》的評價則大段議論,高度評價,體現傳記的客觀性。
不同點:①三篇文章結構雖均巧妙,又各有獨到的風格。《魯迅自傳》一文的時間為線,如大事年表,一目了然。 《哥白尼》一文和本文則注重事件原因條件的交代,事跡的清楚敘述,結果明確,按照事件發展順序成文,寫作更豐滿。②《魯迅自傳》一文語言簡潔,直述事實,不過多評論,且多處用語謙遜平易,體現了自傳的特色。《哥白尼》一文夾敘夾議,不論是記敘還是議論,態度鮮明,語言明確,客觀公正。文中雖有引文,但不直接描寫人物,構織情節,屬歷史性的介紹,本文多運用描寫,如講故事一般,娓娓道來,生動形象,引人入勝,把對徐霞客的贊頌揉人到描寫之中,有極強的文學性。③就寫法而言, 《魯迅自傳》一文用到了暗語和反語句式,較隱誨的表達作者對當時反動人物、反動勢力的不滿和謙虛的態度。 《哥白尼》一文用到對比,天動與地動的對比,科學與愚昧的對比,使傳記人物的性格更鮮明。本文用到鋪襯,以其父的影響,母親的鼓勵來映襯徐的堅定,別具匠心。
通過比較學習,不僅使學生對三篇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使傳記文章的特點、寫法更明確起來,全面起來,借此歸納總結有關傳記的文體知識。(幻燈打出以下概念)
傳記:一種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作品,一般由別人寫,自己寫的稱“自傳”。傳記可分兩類:①歷史性傳記。以記述歷史事實為主,包括史傳、紀傳、傳略、年譜等,多屬歷史或學術著作,其中也有的富于濃厚的文學色彩,如《史記》的紀傳體作品。②文學性傳記。以歷史事實為根據,采用形象化的手法,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刻畫出生動的個性鮮明的形象,從而再現人物的經歷。它既具有史料價值,又富于藝術感染力。
(四)總結、擴展
總結:通過《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記>》的學習我們進一步豐富了傳記類文學作品的知識,也領略了一位偉大的古代旅行家、地理學家的風采。我們要學習他志存高遠的品格,不懈追求的精神,持之以恒的作風。我們目前的學習、建設,也如一座座高山險峰,等待我們去攀緣探險,古人尚能拼搏,我們更不甘人后,我們要效仿古人,更要超越前人,我祝愿同學們勇攀知識的高峰,創造輝煌的業跡。
擴展:到今天為止,我們學習了三篇傳記,較全面的掌握了傳記的知識,歸納起來無外乎一句話:以典型材料展現人物鮮明特點。今天,我們進行一次課堂口頭作文,題目為《小傳》,要求用較生動的語言描述發生在某人身上的一件或幾件典型事件,體現本人某一方面特點。文章可先不露姓名。等說完之后,大家猜一猜這個人是誰,從而評價一下,小作者的選材是否典型,特征抓的是不是準確。
此活動不超過10分鐘,可先做2分鐘構思準備,然后口頭表述,活動的目的在于學以致用,練習選典型材料和抓人物特點的能力,也鍛煉快速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此外猜謎是學生所喜愛的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五)布置作業
1.小作文題,選擇自己曾親身去過的一處風景區,回憶其景色、古跡,寫一篇200字的導游稿。并要求,以后如有機會外出旅游,應養成寫
旅游筆記的習慣。
2.課后練習第一題。
答案:本文以歌頌徐霞客志存高遠,不懈追求,持之以恒的精神為中心結構全文的。課文寫徐父母是對徐霞客外出游歷展現其精神的鋪墊。正
是有了徐父不慕世俗,淡泊名利的影響和其母熱情的鼓勵和支持,才會使徐霞客拋開顧慮,走上旅途,這些是后文的前因。
(六)板書設計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記》
侯仁之
六、參考資料
徐霞客與他的游記
徐霞客名叫徐宏祖,別號霞客,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從小在私塾里讀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讀地理、歷史一類的書籍。老師總是看著學生讀儒家經書,徐霞客卻趁老師不注意時,把地理書放在經書下面偷看,看到精彩的地方,不覺眉飛色舞。
他十幾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當時明朝朝廷腐敗,貪官污吏橫行,國力衰退,民不聊生。徐霞客對此十分不滿,他不愿應朝廷科舉考試,也不謀求做官,決心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考察一番,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但一想到母親年邁,沒有人照顧,也就把這事擱在了一邊。
畢竟是母親最了解自己的兒子,她早就看出了兒子心思,就教導兒子說:“好男兒志在四方,哪能為了照顧我就留在家里呢?那就像籬笆下的小雞、馬圈里的小馬一樣,是沒有出息的!”母親這樣體諒和支持他,他當然更加堅定了遠游的決心。
母親為他準備了行裝,還為他縫制了一頂遠游冠。徐霞客22歲的時候,正式離開家鄉,到大自然中游歷去了。這一次,他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如太湖、洞庭湖、天臺山、雁蕩山、泰山、武夷山、五臺山和恒山等。
后來,老母親去世了,徐霞客就更集中精力來從事他的考察事業了。到50歲的時候,他又進行了一次長途游歷,他整整用了四年時間,遍游了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省的山山水水,一直到達邊境騰沖。他冒著嚴寒酷暑,跋山涉水,到過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其中的艱辛和險情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攀登懸崖峭壁,考察奇峰異洞,從不停歇。有一次,他到達越南香旬,經過一座突兀高聳的山峰,發現懸崖峭壁上有一個巖洞,看看四周,沒有一條路可以通到上面,看來是沒有人上去過的。他冒著生命危險,像壁虎一樣,貼著懸崖邊,一步一步爬了上去,對洞內進行了一番考察研究。
還有一次,他到湖南茶陵,聽當地老百姓說山上有個麻葉洞,洞里有神龍妖精會吃人,只有懂法術,能夠降妖捉怪的人才能進洞。其他常人進去了,就不會再出來。徐霞客聽了不相信,他毫不猶豫地點上火把進洞了。村里老百姓聽說有人敢進洞去,認為一定是腦袋瓜子有毛病,都跑到洞口來看熱鬧。徐霞客在洞里考察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燒沒有了才出來。擁在洞口看熱鬧的老百姓看到他安全出來了,一個個被驚呆了,好奇地說:“我們等了很久,以為你一定被妖精吃了哩!”大家親眼見到徐霞客從洞口進去,又安全地出來,這才相信,洞里根本沒有妖精。
徐霞客遠游南方時,除了一個仆人,還有一個和尚,法號靜聞,同他做伴。一天,渡湘江乘船時,強盜搶走了他們的所有行李財物,靜聞和尚同強盜搏斗受了重傷,半路上就死去了。最后,連仆人也逃走了。這些挫折都沒有削弱徐霞客的意志,還是堅定地向前探索考察。
徐霞客的旅行、考察、探索整整花了30多年的時間,從22歲出游以后,就基本上是常年以云霧為伴,與山水為伍。吃盡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千辛萬苦。他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都要把當天的見聞詳細記錄下來,不論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中,他都堅持寫日記。徐霞客55歲那年,即1641年,一病不起,與世長辭了。他留下了大量的日記手稿,都沒來得及整理成卷。到清兵入關以后,他的家鄉同樣遭到劫難。這些手稿大都散失了,過了100多年后,他的后裔才將他殘存的1070天的日記編刻成書,這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記》。經過徐霞客的實地考察,糾正了過去地理書上的錯誤記載,增加了許多過去沒有人記載過的新的地理現象。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長江的上游就是岷江,徐霞客是第一個弄清楚長江的上游是金沙江的。游歷中,他考察研究最多是巖溶現象,他是世界上最早系統考察和記述石灰巖溶蝕地貌的人。
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記》不僅是一部古代地理學上的寶貴文獻,也是一部優秀的散文著作。
——摘自《中華上下五千年》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