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愚公移山》《故事三則》 教案及練習
智叟: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鼠目寸光,胸無大志的人。
特色賞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
結構層次。本文結構層次非常清晰。課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寫移山之難和移山沖突,最后寫移山結局。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難難在以下幾方面:l. 所移之山高大、“方七百里,高萬仞”,且移山目標“指通豫南,達于漢陰”;2. 移山置土石地點遙遠,“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 移山辦法落后,“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移山之難反襯了移山決心之大。移山的沖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內部矛盾,這是次要的:一是與智叟的沖突。通過沖突,既寫出了移山之艱難,也贊揚了愚公堅韌不拔的精神。移山結局是“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對比和諷刺的手法。本文把愚公和智叟加以對比,不僅具有諷刺效果,而且突出了愚公的形象。智叟的“笑而止之”以及“甚矣,汝之不惠”,是對愚公的譏笑和責難,企圖阻止愚公移山,其口氣相當嚴厲。他輕視愚公的“殘年余力”,挖苦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責難他“其如土石何”,在他看來愚公簡直無能至極。然而愚公的反駁卻無容質疑,反而使得智叟的譏笑和責難顯得滑稽可笑。與智叟“笑而止之”相反的是,愚公“長息曰”,態度是認真嚴肅的。愚公首先指出智叟“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進而批評他“曾不若孀妻弱子”。最后以有力的論證闡明道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弄得這個自命不凡的老頭“亡以應”,落得個譏笑別人卻反被嘲諷的下場。
細節描寫。文章的細節描寫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寓言生動地描寫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京城氏之子是“遺男”,并且年紀很小,從愚公批評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幫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極為支持的,可見愚公的事業得到了群眾的真心擁護。再從“跳往助之”本身來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誠而愉快地去幫助愚公的,這更有力的說明了愚公事業的正確性。正如晉人張湛所說:“故北山之愚與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這一細節描寫,極大的增強了寓言的表現力。
句段品鑒:
(1)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品析:愚公雖年歲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達于”兩個詞寫出了他做事目標明確。語言描寫,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風。
(2)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品析:這段話是愚公針對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時說的。歌頌了愚公目光長遠,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實為明智之舉。語言描寫,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
寫法探究:
(1)對比烘托手法的運用。
對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與智叟的對比。愚公用發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決實際問題是智,智叟用靜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實則是愚。這樣就有很強的諷刺效果。烘托,主要指側面描寫,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遙遠,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對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