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蜘蛛》《貓的天堂》教案及練習
(三)寫作特點。
文章用感性的乃至略帶夸張的語言,表現蜘蛛之間的殘忍爭斗,但是觀察到蜘蛛網到黃蜂,卻沒有當作美餐,作者的洞察是蜘蛛的“量力的原則”,對于不能制服的對手,就干脆釋放,而且把破損了的網放棄。所有形象的、略帶夸張的描寫,都是為了這一點相當客觀的發現服務。吸引讀者的主要不是作者的情感,而是作者對蜘蛛生存策略的發現。每一發現,都是一種智力的勝利。讀者在這樣的文章里所享受的,不同于文學性文體的情感的審美,而是心智的聰慧。
作者的行文,帶領著讀者,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現。蜘蛛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做網,其體內的資源并不是無窮無盡的,到一定的時候就枯竭了,它的生存就不再依靠網,而是依靠隱藏和突然襲擊,有時則是依靠霸占其他蜘蛛的網。霸占和反霸占的斗爭有時長達三天之久,有相當形象的描寫,但這種描寫,是服從于說明耗盡體內儲存的蜘蛛的生存策略。在文學與非文學的交織中,讀者興味被調動起來,繼續獲得動物科學知識:蜘蛛善于保存體能,當蒼蠅落入羅網時,它并不急于吞食,而等待蒼蠅掙扎到精疲力竭之時,才去捕獲。這其間所用的詞語,諸如(避免引起)“蒼蠅更大的驚懼”、“俘虜奮力逃走”、“耐心等待”、“俘虜的無效掙扎”、“精疲力竭”、“玩弄于股掌”、“勝利品”等,其功能,都不過使過程更為有趣。用類似的手段,作者又讓讀者逐漸得知:雌蜘蛛比雄蜘蛛體大,蜘蛛如何用網將卵包起,偶遇外侵,為了保護后代,不惜犧牲生命;小蜘蛛在長大以后,自己織網,能夠在三四天不得食物之時還能繼續長大,但是在老了以后,失去捕食能力,往往就死于饑餓。所有這些知識,之所以有趣,就是因為它與人類的經驗相異,對于習慣于以自己的經驗來想象生命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知識、想象和智慧的開拓。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凡是與人類相異者均津津樂道,而不是像文學性散文那樣把人類的感情賦予動物。作者的行文原則是,凡與人類相類者大抵省略了。讀文章,不但要注意其重點表述的地方,而且要想象出作者省略了的地方。這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貓的天堂》
(一)文章主旨。
寫一只家養的貓雖然吃住條件優越,但整天盼望著屋外自由的生活,當有一天獲得自由之后,它卻遇到了生存的困難,不得不無奈地回到主人身邊。故事詼諧有趣,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強烈嘲諷了那些好吃懶做,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夠生存的人是沒有資格獲得自由的。當然,我們也可從中體會到生之艱辛和生之樂趣。
(二)文章思路。
這個寓言性的小說的特點,首先在它的結構上。這是一種雙重的、對稱的結構。
第一重對稱,發生在貓身上。先是明明無憂無慮、安逸的生活,卻感到不舒服,討厭、愁悶、煩膩得要作嘔,不幸福,要逃脫到外面去。為什么會有出逃的“信仰”呢?“在一生中,除了煮得半熟的、帶著鮮血的肉以外,總應該還有些別的東西。”這就是說,有物質上的富足不夠,還要有精神的追求,從具體描述來看,它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但是左拉暗示,它的這種自由自在的“信仰”有一個前提:生存的物質條件是不在考慮之列的,在每一扇關著的窗子后面都有現成的肉(“門的那一面可就是人家藏著的肉”)。與此相對稱的是,一旦到了窗子外面,自由自在是不成問題了,可是生存卻成了問題,尤其是豐裕的物質條件喪失了,饑餓和寒冷使得“信仰”、“幸福”都變了質。自由成了災難。感覺發生了倒轉,原先的一切,變成了向往,逃離變成了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