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年的筆記》課堂教學實錄
物我一體,情景交融平都中學校:胡川
《一個少年的筆記》教學實錄(部分)
說明:全文以小標題為標志自然分為三篇相對獨立又而又相互關聯(lián)的短文。這里展示的是《詩的材料》部分。
師:作者寫荷葉,寥寥無筆,富有情韻。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生:比喻、排比。
師:這些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嗎?
生:生動形象。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
師:其實并不生動,也不新穎,只能說是準確。準確地寫出了荷葉的顏色和開放的情態(tài)。不信你看一看,改一改。
生認真地看,終于認可。
師:其實,我們可以讓這一段描寫更生動形象些!我們把排比句修改一下,加入擬人的修辭手法試試看。
原文:“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大圓盤,碧綠的面,淡綠的底。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破裂似的。”
師生共同修改如下:
“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大圓盤,碧綠的面,淡綠的底。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顯得靦腆;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顯得奔放;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破裂似的,顯得異常羞赧……”
還有的學生說出:有的孤傲,有的謙遜,有的雍榮華貴,有的落寞冷清,有的盛氣凌人,有的溫語解人……教師一一予以肯定。
師:我們再一起把原文和修改后的段落比較起來讀一讀,就會覺得修改后的文章確實要生動形象得多。可是為什么我們剛才說原文很生動形象呢?
生:沒有經(jīng)過仔細思考。
生:葉圣陶先生是語言大師,我們想當然地認為他的所有語言肯定是很生動形象的。
師:這就告訴我們,對專家也罷,對大家也罷,不能盲目崇拜,只能佩服。崇拜是跪著,佩服是站著。和大師對話,你們愿意跪著聽講,還是站著對話?
生一起:站著對話。
師:可是有一個問題:一個語言大師,為什么不如我們寫得生動形象呢?是大師不如我們嗎?
生:不是。大師追求的是平淡美,自然美。
師:對,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平淡之極,也就是燦爛之極。我們要不要學習這種語言風格呢?
生一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師:葉圣陶先生是經(jīng)過了數(shù)十年的人生閱歷而形成的一種返璞歸真風格。其實我們是不必要學習的,學也學不來的。我們正年少輕狂,喜歡的是風花雪月,詩情洋溢,讀書寫文還是以形象生動為好,盡量讓自己的文章語言更有表達的張力,更有視覺沖擊力。讓文采飛揚,橫溢才氣去打動讀者。
師:以上寫的是荷花形狀、顏色、開放有情態(tài)。請讀第3自然段,說說寫了些什么?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著清香.陽光照著我,我解開衣裳,敞開胸膛,舒坦極了.一陣風吹來,我就迎風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這不就像電影《天鵝湖》里許多天鵝齊舞蹈的場面嗎?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盡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下邊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
生:“我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師:這一段確實寫得非同一般,請大家把它和自己平時看過的寫景的文字比較一下,看看作者在寫景上獨到之處是什么?
生經(jīng)過一陣議論后,說:作者自己當作景物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