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你善用自己的緘默知識影響學生 ——緣于一節閱讀教學課的思考
語文老師可以不是作家,但在文學方面的素養應足以使自己能輕松面對語文教學,如寫作技法、名篇名言、文史常識等,應該能信手拈來、隨意揮灑。我執教《說幾句愛海的孩子氣的話》時,在課堂銜接語言、評論語言中用了很多成語、古詩文名句,古今文人墨客也有在課堂中粉墨登場的,和學生探討交流時還時不時冒出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擬人句,極有文味的排比句、描述句。在學生眼里,做老師的很可能就是一個普通人,我精心雕鑿自己授課語言的目的,就是告訴學生“人可以是個平凡的人,但不妨礙你具有一顆渴望淵博的心”,這些文學修養你也可以靠潛心修煉造就。就這樣,時間一長,學生自然懂得:做人可以平和低調,作學問則要高規格高標準。說到這里,我相信所有人都會意識到緘默知識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的巨大作用。
當然,一個好的教師,尤其是語文老師,既要是平和博學的導師,還應該是個善于煽情使性的演員——善于用表演式的教學活動展現自己的文學素養、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的時候,教師的口頭語言是否充滿煽動性,肢體語言是否能傳情達意,決定著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人總是在習慣中產生惰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事類似的工作,教師群體是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人群。幾個教育循環下來,很多教師就喪失了職業的活力,再加上教師待遇長期低迷徘徊,不少老師甚至開始喪失激情、厭倦課堂,如果不能走出自己的心理盲區,常常就做起了“教書匠”——能混則混,得過且過,掙一份薪水養家糊口。我這里無意苛責這些教師,因為數年前我也有過這樣的念頭,但如今,隨著閱歷的增長,思維面的擴大,每當我想沉淪的時候,常常就想起學生純凈的眼神,想起教師承擔的歷史使命,我們要對國家、民族的未來負責,可能書本上我們無法留名,但歷史一定會用它的冷峻之眼審視我們這些小人物的。想起教師的職責,我就不敢讓自己放棄職業的激情去沉淪,于是我在課堂里和學生一樣孩子氣的呼叫,讓學生用少年的氣勢讀書,鼓勵學生無顧忌的說話,和學生紅著臉爭論,模仿動物行為語言等等。那時,與其說我是在當老師,不如說更像做演員或導演,這樣做其實是在努力讓自己保持職業激情,有時候甚至還動用意志力來保持它。相信我的這種努力于學生也會產生良性的影響。
二、我希望用理性的教路、縝密的學程來影響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
課堂教學有兩條線: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教師是課堂的設計師、引導者,“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同樣,一節課的設計也能折射教師的教學品質,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課堂上我們的教路和學生的學路就成了教師必須在課前就精心思考的問題。做教師的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精心設計完一節課后,你會收獲一陣幸福感覺;當你精心操作完一節課時,你心里會泛起一陣欣慰的漣漪。可以這樣認為,教師這個職業,不能去渴望驚天動地,我們能收獲的果實就是小小的,但我們也可以收獲很多,那就是——“積小流成江海”。我們在不斷的耕耘,也在不斷的收獲,我是一個比較喜歡這種積“小樂”為“大趣”的人,我對教路和學路一向是很重視的,會為不能找到合適的突破口或線索而苦惱,也常常為冥思苦想后的豁然開朗而興奮。多年的探索之后,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定勢”,在教學的“有法”和“無定法”之間尋找到了適合自己風格的路子,并試圖在其中對學生施加一些隱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