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你善用自己的緘默知識影響學生 ——緣于一節閱讀教學課的思考
我設計教路時通常有以下幾點追求:①追求條塊分明,力圖創新。“條”是針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性的解決思路,“塊”是指相對獨立的各個教學環節。“條”相對集中地指向需解決的教學問題,“塊”則更多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的“條”“塊”又有所區別,不呆板地受“定勢”的桎梏,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條塊分明的前提下,細節的地方再追求新意。大家都清楚:一個事物如果拋棄了創新,就等于宣判了它的消亡。對課堂“條”“塊”的創新追求正是為了保證這些“定勢”的生命活力。②講究銜接過渡,環環相扣。我聽過一些大師級的老師授課,他們的課堂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你分明的感覺到了他們對各個知識點的突破,然而又找不出各點之間的界限,整節課渾然一體,沒有生硬的環節轉換感。我也許做不了教學大師,但在這方面的追求卻沒有停止過。我把“一學期上出兩節讓學生難忘的課”作為一項個人任務來完成,因而無法繞過“銜接過渡環環相扣”這一要求。我總結出的銜接方法有承上啟下、旁征博引、因勢利導、順水推舟等類型,具體做法詳見拙作《課堂教學環節間的銜接過渡法》。③追求形式多樣,遠離花哨。形式的多樣是為了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知識點的訓練廣度。但我反對為了形式而制造形式,追求的是實效而不是花哨,后文還有涉及,這里就不贅述。
我安排學生的學習把握了如下原則:①由面到點,循序漸進。人類個體的知識系統有個顯著特點:圖式,即網狀結構,既有各知識點的存在,又有相互之間的關聯存在,所以我們要安排符合認知規律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讀一篇文章,我通常先讓學生整體閱讀感知,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進行針對知識要點的研究性學習,講究循序漸進,步步落實。②問題設計,難易適度。很多老師有這樣的體會:一個好的提問可以促進課堂進程的順利進行,少繞彎子,省卻許多贅言,然而好問難得。一個好的提問要把握準所提之問的“度”,難度過高,課堂受阻,氣氛沉悶,壓抑學生求知欲;難度過低,不假思索,學生懶得去理,嗤之以鼻,甚至私下里還會對老師不以為然。此“度”雖難琢磨,但如果我們在設計教學程序時細心審察內容,精心選擇問題的表述語言,并不是不可把握的。③思維表達,追求完美。學生解決問題,必須經過兩個階段:思考問題→表述思維結果。而一個問題的良好答案,又必須包含兩個標準:思考問題全面周到,語言表述完整準確。課堂就是訓練基地,在學生的學程中,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在思維、表達時是否作到了完美。如果一時達不到完美,也要讓學生意識到:老師這樣安排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你向完美靠攏,即使眼下做不到,生命也需要有追求完美的精神。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習慣直接影響學生的未來。我愛那些求知欲旺盛的學生,我在設計教路和學程時體現的謹慎,自以為是對學生負責的具體表現,我希望學生多從我的緘默知識中有所感悟。
三、我希望靈活的教學形式和實效的教輔手段能啟發學生提高做事的效率。
這一代的學生就整體而言,游戲、辯論的欲望遠甚上輩,但學習、成事的效率并不高超。教育者感覺到了現實的存在,就要想辦法改變這種不正常的狀況。不能說工作能力是參加工作以后才具備的,其實,今天的學習力決定著今后的工作力,我們現在在課堂上對學生學習力的培養就是在為今后他的工作力打基礎。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重視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教輔手段的實效性,注意將學生學習力的提高作為目的。我用我的教學行為告訴學生:形式和手段的運用,只有一個目的——提高效率。它們的出現不是為了好看或者花樣百出,而是為了豐富我們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手段,提高我們的辦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