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你善用自己的緘默知識影響學生 ——緣于一節閱讀教學課的思考
“聽說讀寫齊上陣,庖丁解牛隨意開”,這是我近年思考教學形式運用所得。既然教學形式不是目的,只是增效的手段,為了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我的每節課基本上是聽、說、讀、寫都上陣,每種形式都用到訓練中,而且要求學生“聽要辨門道,品要說精彩,讀要出味道,寫要有特色”。在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時,我常常又是“無定法”的,如分析一篇文章我有可能從頭至尾,也可能中間開花,還可能在知識點之間閃展騰挪,如同庖丁解牛一般,牛刀在手,任意游走,目標卻集中在一點:把“牛”(知識點)解掉(突破)。這些相對而言很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形式相信會讓一些學生從中受益匪淺。
“好鋼用到刀刃上”,這是我對課件在教學進程中的態度,換句話說,就是課件實效性要強,不是花哨的擺設,而是課堂進程的推進器和潤滑劑,單純為了形式而存在的教輔手段我會讓它遠離我的課堂。最近幾年我在語文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手段授課的課時數要占到總授課課時數的一半左右,我使用的課件一半來自別人,一半出于自己之手。借鑒的別人的課件,我一般不會簡單照用,因為那樣會讓自己成為別人思路的約束對象,成為課件的奴隸,我要做的是課件支配者。更多的時候,我是結合自己的課堂設計對別人的課件進行加工改造,從而讓其服務于我的教學。至于自己做出的課件,那就完全是和自己的教學思路吻合的,絕對是課堂進程的助推器和潤滑劑,在教學中與其他行為絲連縫合,而不至于成為包袱或擺設。課件的運用,有時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有時是介紹背景知識,有時是顯示提問內容,有時是課堂作業的內容,有時是相關資料的展現,總之,它的出現是為提高效率而來。明白了這一點,學生也就明確了我的行為意圖。
在這里說到手段、方式,我無非為了讓學生知道一些做事技巧,也算是用緘默知識在為他們示范吧。
老實說,我曾經非常討厭教師這個職業。可是,在和學生們一起摸爬滾打了近二十年后,我開始無法拒絕學生求知時的純凈眼神,竟有些無法割舍自己的教書情緣了。近幾年來,我在和學生的真心交往中不斷收獲著欣慰,我越來越喜歡到語文課堂上尋找做老師的快樂。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我也嘗試著在課堂上運用靈活的教學策略、“無聲勝有聲”的緘默知識,去尋求師生關系之間的和諧,去探求文思和教路之間的和諧,去追求學科的人文性和科學性之間的和諧。“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如果身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是更值得高興么?無論你和我的距離是遠還是近,真心歡迎有志于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同行與我同行。
上一篇:說幾句愛海的孩子氣的話》課堂實錄點評
下一篇:《海思》同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