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4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
教學執行時間:2005年10月19日
一、課程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人物通訊的特點。
2幫助學生熟悉略讀的方法。
3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教學策略:點撥法、問答法
三、重點難點:1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讀的方法。
2難點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學觀,用科學的態度親近自然、理解社會。
教 學 活 動
一、分析本文寫作特點,
1.師:本文選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來表現人物形象。如袁隆平在得知農民取好稻種的不易時,開始思考“怎樣才能使人們不挨餓”的問題,表現了一個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隨后,經過嚴謹的思考,他提出關于雜交水稻這一重大課題的科學設想,又不畏冷言,披掛上陣,毫不動搖,顯示了創造的才能和執著的精神。請在文中找出其他事例,分析它們傳達了什么信息。
生:在“文革”中不尋常的遭遇,充分地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艱難困苦的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又“帶領人馬投入到再越優勢關和攻克制種關的戰斗”,展現了袁隆平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不息的奮斗精神。
2.師:全文還有多處細節描寫,加強了這 篇人物通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為文章增色不少。請在文中找出一二,并加以分析。
生:如寫“文革”中,袁隆平“守護秧田”和“奮身跳井”的細節,勾勒了一個遭受苦難而又執著追求理想、充滿獻身精神的科學家形象,令人難以忘懷。
3.師:數字是構成新聞事實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人物通訊中,準確的數據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感人,使事實更具說服力。文中在說明奉隆平的雜交水稻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時,就多處運用了數字,這些數字有利地說明了雜交水稻的優越性,從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貢獻。
二、課堂討論: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組織課堂討論: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前段時間全國人民抗擊“非典”的實際情況,講講他們身邊發生的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事跡,也可以是反面的例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談談科學的重要性,應該怎樣利用科學為我所用的問題。只要學生的發言能言而有證,能自圓其說就可以了。
本課教學,關鍵在于使學生熟悉并掌握略讀法,鍛煉學生的略讀能力,對今后學的開展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都是極有幫助的。
簡單的略讀技巧,有捕捉關鍵詞句法。所謂關鍵詞,就是那些能夠體現文章事線索或情感線索(記敘文)、說明順序(說明文)及邏輯順序(議論文)的詞語或
子。對于這篇課文而言,可以點拔學生找出“50年代末”、“從1964年起”、“文化大革命”、“袁隆平為之奮斗九年的希望終于實現了”和“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還一猛之勢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這些詞句,從而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文章大意。有跳讀法,即告訴學生對于那些文章詳寫的細節段落,可以先跳過不讀,待讀完整課文后,視情況需要,再決定是否重讀(包括細讀和略讀),這樣也能保證節‘約時間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
課后體會 本課教學,關鍵在于使學生熟悉并掌握略讀法,鍛煉學生的略讀能力,對今后學的開展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都是極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