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課堂教學實錄
生:因為文章無論是寫姊妹潭,還是寫未加砍伐的原始森林,還是曲徑幽路,都充滿了一種靜謐的氣氛。
師:從文章整體感受,的確阿里山的很多景致都被描繪非常靜謐。其他同學有補充嗎?
生:禪,因為文章中提到“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倍U是佛教用語,給人一種非常安靜,沉靜的感覺。
師:嗯,仿佛入定一般,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生:我覺的“奇”字好。因為阿里山的山水和“神木”非常的美,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大自然的奇跡。
生:我覺得“幽”比較好,因為“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這一句讓人覺得身處在這樣的環境里,人的精神似乎也更加幽深起來……
師:嗯,更深入了,似乎不僅僅是外部環境的安靜,內心也更沉靜了。
四、過渡:大家所講的都很有道理。我在備課的時候也找了一個字,同剛才那位同學一樣——“奇”。接下來我談談我的理由。
凡概括一處的特征,總要從他最有代表性的景(板書)看起來。比如,蘇軾曾經說,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眠^來,到中國臺灣,不游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游神木,乃憾事也。(引入具體文段賞析)
我們一起來看這株神木到底獨特在哪里?
(讀課文說明神木形態的語句)58米是什么樣的概念?虎丘塔48米,神木還要整整高出10米;6.5米的胸徑等于多少周長?(請學生速算)20.41米,若是一人伸開雙臂有1.5米,那么整整要14個人才能合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是怎樣的規模。(使學生對描寫對象有直觀的了解,為與作者產生情感體驗的共鳴作準備)
所以我們看作者是怎樣形容它的。
眾生:罕見的龐然大物。
師:奇還奇在,即便遭受到巨創,被劈為三段,這棵樹中巨子還是……
生: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