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課堂教學實錄
師:很用力,如饑似渴似的。我們可以體會到,現在都市的環境越來越差,充滿喧囂。突然來到這樣一個靜謐的環境里,這些游人怎么能不感到驚奇,深深吸氣,頓覺返璞歸真。這句也可以讀出他們的喜愛之情。
生:我覺得是這句,“它仍然……標志、靈魂。”神木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有這樣威風的氣勢,并且成為了阿里山的標志、靈魂。應該是代表阿里山,甚至是中華民族的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
師:想得非常深入阿,將簡單的敘述語句的內涵拔高到了精神層面,上升到了民族精神,很有深度呢。
生:“樹木……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這句用多個比喻寫出了森林樹木的形態,非常形象。而且他用了一組對偶句,讀來很有節奏感,瑯瑯上口
師:雖然是一片樹林,樹與樹之間還有著細微的差別,所以喻體也有不同。如果我們把“孫武”、“秦皇”去除,喻體仍是“軍陣”、“兵馬”,讀來又沒有區別呢?
生:有,秦皇、孫武都是歷史人物,加了之后似乎更能突出原始森林的歷史感。
師:在文章中加入歷史元素,能使文章讀來更厚重,有沉甸甸的感覺。使文章更具文化氣息,你們能在文章中找到同樣具有人文氣息的語句么?
生:是“忽然間,我覺得……‘入云深處亦沾衣。’”化用了唐人的詩句。
師:為什么會想到這句呢?
生:因為林中山嵐霧氣很重,使得他的衣服也“分明有點薄濕了”。
師:于是就想起了一千年前所說的一句話,有時在某時某地,今人和古人在某一情景會產生一種心靈上的共鳴。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你們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引入語文活動,進行訓練)
生:在秋天,西風吹起,霜葉漸漸變紅的時候,我會想起杜牧“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寫文章時如果也能化入古詩文,就能使文章更富典雅意味了,大家可以在作文的時候實踐一下。(導入本文在作文訓練中值得借鑒的價值)
師:我們讀了很多句子,再來品味一下詞語,在文章中令你心動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