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命中的一切青春舉杯》教案2
(九)、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詞。
(十)、布置作業:
復習《沁園春•長沙》,體會學習詩歌的方法。預習《致青年公民》、《相信未來》、《六月,我們去看海》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學習《致青年公民》、《相信未來》、《六月,我們去看海》,指導學生誦讀全詩,理解詩。中的主要意象,教育學生珍惜青春,樹立高尚的愛國熱情。
2) 理清不同時代青年人的精神風貌的特征,以及這些特征與那個時代的關系。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視青春的責任,審視青春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學習詩歌是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通過想象和聯想,體會詩中的情思和意味,從而培養良好的讀詩趣味。昨天我們仔細研讀了《沁園春 長沙》,相信同學們對于詩歌的學習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接下來我們繼續去探討,不同時代的青年人對青春的注解,感受他們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情懷。
(二)、多媒體運用:
簡介詩人生平及時代背景的文字圖片。
(明確這一板塊所創建的場: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視青春的責任,審視青春的意義。)
(三)、播放背景音樂,教師泛讀《致青年公民》,學生聽讀,注意語氣
(四)、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三首詩,教師作誦讀提示。
朗讀的基本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停頓合理;三是能用抑揚頓挫的語調。
朗讀的技巧主要是停頓、重讀、語調和速度。
(五)、學生自由讀,體驗美好詩情。
[大屏幕]
詩歌的感情基調 ——《致青年公民》熱情、真誠; 《相信未來》堅強不屈; 《六月,我們去看海》輕松、愉快。
1、問:什么是“意境”?
明確:“意境”是詩人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感情;“境
就是外部的客觀世界,兩者在藝術上的和諧統一,就形成了某種意境。“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是壯闊的,豪邁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神奇的,瑰麗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凄涼的、冷清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是幽靜的……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特點。只有“境”而無“意”不是好詩;只讀到“境”而不能品其中的“意”不叫讀詩。
如何品味意境呢?很簡單,要注意把握和作品有關的材料:詩的題目、序,詩的背景,作者的思想、處境,寫詩的目的等。
2、問:三首詩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喚起了你哪些感覺?
明確:《致青年公民》前輩激情昂揚的諄諄教誨。《相信未來》與逆境抗爭,始終堅信明天會更好。《六月,我們去看海》沒有煩惱,沒有憂愁,純真自然。
[多媒體運用: 作者簡介和時代背景]
《致青年公民》 寫于1955年,選自《郭小川詩選》。 火紅的五十年代 中國共產黨完成了農業和城市工商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郭小川 (1919~1976) 現代詩人。本名郭恩大,河北豐寧人。被譽為“戰士與詩人”的郭小川,其詩情隨著50年代中葉建設社會主義高潮的出現,開始了火山般的爆發。作品有《望星空》、《將軍三步曲》等。郭小川看重詩歌的社會功能,向往一種“戰斗的文學”。他認為,“詩人首先是戰士,要縱觀整個時代,眼光應敏銳,喚起人們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