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學設計3
本文是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寫的。
2、魯迅留學日本的目的和有關情況:
《藤野先生》一文,回憶的是作者魯迅于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生活經歷和往事。
1902年春,魯迅在南京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畢業后,在學堂總辦俞明震的帶領下和幾位同學一道去日本留學。1902年到日本后,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日文,1904年4月畢業后,他按原定志愿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這是魯迅經過鄭重考慮后作出的選擇。1906年春,魯迅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道路,棄醫從文,于是離開仙臺到東京。1906年6月,難違母命,他回國結婚,幾天后復回東京。1909年回國。
魯迅出國前后,中國正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祖國面臨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勢。 作者東渡日本前,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我國。這兩次戰爭,最后都是以中國割地賠款而告終。魯迅到日本后,1904年至1905年,爆發日俄戰爭,這是日本和俄國兩個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爭奪中國的東北而發生的戰爭。
魯迅出國留學和后來棄醫從文,都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魯迅早在故鄉紹興的青年時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南京求學時期的他,和許多先進的中國人一樣在思考、探索國家和民族的出路。他們的結論是:“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魯迅東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薦軒轅”。他要把滿腔的熱血奉獻給祖國。他是一位深沉的愛國者,又是一個科學救國論者。他先選擇了醫學。他說:“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后來便到“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魯迅《吶喊·自序》)
1906年,一個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發展和改變志向的契機。
魯迅:“有一回,我意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魯迅:《吶喊·自序》)
魯迅的這一段經歷和他棄醫從文的原因,他在《魯迅自傳》(這篇自傳是作者在1925年所作《自敘傳略》的基礎上于1930年增補修訂而成的)里是這樣寫的:我在礦路學堂畢業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學對于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進了仙臺(sendai)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日俄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