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學設計3
《藤野先生》這篇回憶散文,記敘了作者留學日本時的生活片斷。文章贊揚了日本學者藤野先生正直、熱誠、認真負責,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發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真摯、深沉的懷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當年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和要同反動派斗爭到底的決心。全篇洋溢著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分析、學習本文的寫作特點:
1、結構嚴謹,脈絡分明,記敘井然有序:
這篇回憶散文,即寫人又記事。寫人,涉及到“我”、藤野先生及其他許多人;記述往事,時間上前后跨越二十年,地點從東京寫到仙臺,又從仙臺寫到東京和北京。但結構嚴謹,中心突出,泳絡分明,記敘井然有序。
文章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組織材料的線索,依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記敘。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本文的主要事件,也是本文的敘事線索。
開頭寫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流露出作者失望、不滿情緒,然后用“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這一設問句,承上啟下,自然的過渡到下一段,轉換了地點和所寫的內容,引出藤野先生。在第二部分,記敘了作者在仙臺的主要生活經歷和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以“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引出與藤野先生的話別和離開仙臺棄醫從文的事。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把懷念化為實際行動。
文章回憶藤野先生這條主線、明線十分清楚,敘事連貫。文中還貫串著一條內在的線索,那就是作者崇高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作者先前不滿東京和那些“清國留學生”而決定去仙臺學醫,后來告別藤野先生和棄醫從文,最后把懷念藤野先生化為實際行動拿筆繼續去戰斗,這一切思想行為的基礎都是作者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深的感激、懷念之情,是同他的愛國主義思想行為緊密相連的,正如文中所寫:“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 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
2、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
作者寫人,注意抓住特征,選取典型的細節和事例,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寫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著穿戴入手去寫他的“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衣著“模糊”,冬天穿一件“舊外套”、有時“忘記帶領結”;再寫他“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放在講臺上,便用“緩慢而很有頓挫在聲調”向學生作自我介紹。這形象地描繪出一位生活檢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再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表現他的精神品質。檢查訂正“我”所抄的講義、糾正“我”所繪解剖圖中的錯誤,對“我”肯解剖尸體的高興和放心及問“我”中國女人裹腳的事,表現了藤野先生對魯迅的熱情關心、耐心幫助和教學工作上的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態度,讀起來特別親切感人。
寫“清國留學生”,抓住辮子這個細節。寫有的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聳起,像“一座富士山”;有的“解散辮子”,除下帽來,“油光可鑒”。作者通過對辮子的描寫,把這些留洋學生,既要趕時髦,又要對腐敗的清王朝表示忠心的心態活畫了出來。這些人還要將脖子扭幾扭,真是令人作嘔。他們學跳舞,使房里地板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這大概也是他們留洋學時髦的收獲。作者用夸張的手法,揶揄的口吻,進行似褒實貶的描寫,揭示了這些留學生的思想本質和在東京的表現,表現了作者對他們的反感與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