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學設計3
這部分作者用諷刺的筆墨描寫某些清國留學生醉生夢死的生活,含蓄地點出了自己離開東京去仙臺求學的原因。這也是他愛國主義思想的表現。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思考歸納課文第二、三部分的大意。
2、抄寫、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
3、把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個典型事例,按練習一的要求,試列表填寫。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
2、學習本文記敘、寫人和語言等方面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檢查朗讀課文的情況。
2、檢查理解課文大意的情況。
3、檢查掌握字詞的情況。
二、引導學生繼續分析課文
上一節課,分析了課文的第一部分,今天,接著往下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至三十五段),寫到仙臺學醫的一段生活,重點記敘了與藤野先生相識,受到藤野先生的關懷和教益,以及棄醫學文的原因。這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又可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第四至五段),寫去仙臺時沿途所見和初到仙臺時所受到的優待:
作者從東京到仙臺有六七百里,路途所見甚多,但文章里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戶”兩個地方。可見這兩處均留給他深刻的印象。對“日暮里”,文中未作說明。這站名很可能觸發了作者思念故國深感憂憤之情,所以二十年后還記得。至于“水戶”,這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1600~1682)客死的地方。因他忠于明朝、反抗清朝,至死不渝。作者對這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學者自然會產生仰慕之情,因此對“水戶”這地方銘記不忘。這些細節都反映了作者的愛國思想感情。
因仙臺還沒有中國的學生,魯迅到后受到優待,他認為“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的緣故。仙臺的天氣寒冷,生活條件很艱苦,這大概同當時的日俄戰爭給日本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也有很大關系。魯迅到仙臺醫專求學,“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魯迅用“大概”表示似有此事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語氣猜測他在仙臺所以受到優待的原因,含蓄的表現了中日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
這些記敘,是在藤野先生出場之前。下文轉入寫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懷、愛護。
第二層(第六至十段),寫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識:
第一層從寫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和聽許多新鮮的講義引出擔任解剖學的一位老師──藤野先生。先寫他的音容笑貌:“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到講臺上用“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作自我介紹。接著,根據耳聞和目睹來寫藤野先生,即通過上學年留級生給新生講述藤野先生和作者自己對他的印象,突出藤野先生的衣著:有時“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這既說明藤野先生的生活清苦和儉樸,也反映了他工作認真、嚴于治學。
第三層(第十一至二十三段),寫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中幾件有意義的事,表現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對魯迅的關懷。作者具體寫這四個典型事例,表現了藤野先生與作者交往中所表現的高尚品質。每一件,寫藤野先生檢查并訂正“我”所抄的講義。他把“我”的講義“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這表現了藤野先生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和對作者的關心、幫助。第二件,寫藤野先生一次指出“我”畫的解剖圖中一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的錯誤,并給我改正了。這表現了藤野嚴肅的科學態度和對教學認真負責的精神。第三件,寫藤野先生怕我不肯解剖尸體,后來放心了,表現了他的熱情誠懇和關心。第四件,寫藤野先生問“我”中國女人裹腳怎么裹法,他想知道中國女人裹腳使足骨變成畸形的詳細情形。這表現了藤野先生注重調查,搞清問題的嚴謹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