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我的母親》是新課標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一篇文章。原文選自《胡適自傳》,標題是編者加的。文章內容翔實,飽含感情,既寫出了母親含辛茹苦教子成龍的追求,又寫出在大家庭環境中作為后母維持家庭關系的不容易,表達了愛子對母親的深深敬意和綿綿無盡的懷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長與母親的教育緊緊聯系在一起,著重寫出母親對自己的“做人的訓練”,對自己少年時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響,由此表達自己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從胡適一生的奮斗與追求,從他在學術史上的地位與成就來看,母親對他的影響是功不可沒的。因本單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難忘經歷,或展現生活一個側面,揭示人生意義,使學生受到正確的人生態度、情感價值觀教育。本著這個目標,我將本節課進行大膽延伸,用資料和聲音讓學生用心感受、體驗、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教學設想】
文章寫的是“我的母親”,這是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話題,盡管時代不同,“母親”的形象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是每個時代都相同的。所以,教學本文,要適當聯系學生生活,讓學生獲得體驗。八年級的學生逆反心理很強,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而且學生與父母之間有代溝,有很多學生不理解母親對他們的關愛。所以。教師讓學生感受親情,激起心靈的共鳴,然后引導他們關心家庭,關心父母。從而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他們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感,幫助他們形成尊重別人、關心別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態度。因此,我將設計四個方面的目標來完成本文。
1、知識與技能:
復習圍繞我的母親的發生的幾件事和母親的品性;教學過程中,通過一些身邊事例的介紹,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學會關心他人,能長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替他人著想;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2、語文思考:
通過放錄音,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的能力,豐富對世界的認識,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經歷了由探究、感悟不理解母親到理解母親及換位思考的過程,培養了學生責任感和換位思考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回憶、重新整理思路、組織語言和有條理表達的能力;捕捉生活中有用信息的能力。
3、解決問題:
能有家庭責任感和關心他人意識;形成換位思考變換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別人的感受,并通過理解感悟學會換位思考;通過學會評價他人和回憶自己的做法的過程,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情感與態度:
讓學生感受親情,激起心靈的共鳴,然后引導他們關心家庭,關心父母。從而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他們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感,幫助他們形成尊重別人、關心別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態度。
【教學目標】
1、了解胡適的成長歷程,理性思考母愛及其深遠影響。
2、培養了學生責任感和換位思考的能力 ;培養了學生回憶、重新整理思路 、組織語言和有條理表達的能力。
3、通過學會評價他人和回憶自己的做法的過程,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