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1、熟讀全文,了解作者;
2、學會根據具體事件,概括、提煉母親的形象特點;
3、品味文中語言的質樸、真摯,極有分寸感;
4、了解胡適及其母親身上代表的傳統文化意義。
【教學重點】
1、感知內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母親對“我”的做人訓練,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特色,感受質樸、真切的文風。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現代史上,曾有這樣三位母親,一位是馮順弟,安徽績溪中屯村人,胡適的母親;一位是吳清芝,河南唐河小吳莊人,馮友蘭的母親;一位是魯瑞,浙江紹興東北鄉安橋頭村人,周樹人(魯迅)的母親。她們在身世際遇上有著不少的相似之處:第一,都出生在農村;都嫁給了讀書人或小官吏;第三,年輕時都不幸喪夫,年紀輕輕就擔負起了撫育幼小子女的重擔;第四,她們都識字,有文化。母親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我們應該好好感激她。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胡適《我的母親》,了解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作者對母親感情又是怎樣的。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學者。
資料一:
胡適,原名胡洪骍,字適之,安徽績溪人。學者。1910年留學美國,入康乃爾大學,后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從學于杜威,深受其實驗主義哲學的影響。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并發表論文《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出版新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很有影響的人物。1919年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1938年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離開北平,后轉赴美國。1958年任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一生在哲學、文學、史學、古典文學考證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代表性。著有《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胡適文存》、《白話文學史》、《中國章回小說考證》等。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史學、文學和哲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晚年潛心于《水經注》的考證,但未及寫出定稿。1962年在臺北病逝。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
2、疏解疑難字詞,讀準字音,弄懂詞義:
文縐縐(zhōu) 庶(shù) 翳(yì)
責罰 管束 氣量 寬恕 質問
3、你說說看,文中的母親具有哪些身份:
“我”的母親、當家的后母、死了丈夫的寡婦。
三、理解人物
1、請用一句原文,概括作為“我”母親的人物特點: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2、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也用一句話概括:
⑴ 學習上的督促:
天剛亮,母親叫醒“我”,“催”我去早上學;
⑵ 做人上的訓導:
我說了輕薄的話,母親重重責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