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雜感兩篇》教案1
雜感兩篇
《最先與最后》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文藝性較強的議論文借題發揮,議論形象,語言凝煉的特點。
2.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
3.從理解借以發議論的材料和發議論的角度入手,初步學會分析文藝性較強的議論文。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雜文的特點。
2.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
3.理解作者對“不為最先”的批判與對“不恥最后”的高度評價。
4.難點在于對諸如“不恥最后”、“不敢不恥最后”、“恥于最后”的理解容易混淆。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從前言中可知本文寫于1925年,正值北洋軍閥段祺瑞統治的末期。中國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封建買辦文人鼓吹“讀經救國”論,反對新文化運動,反對社會改革,掀起復古主義的逆流。本文正是批判這股逆流而寫的。
2. 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全文,學生邊看書邊思考:
a.教學設計>文章是從什么地方下筆寫起的?
b.作者在文中揭示了當時怎樣的社會風氣與后果?
c.作者在文中贊揚的是怎樣的精神?
3. 講解課文:
[1]課文借題發揮,由此及彼地闡述了一個令人深思的道理?所謂“借題”是指借用某一個例子或現象,“發揮”是指發表議論。讀第一段,思考這一段是“借”什么打開話題的?你認為觀點是哪一句?這一段在整篇教學設計>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這一段是借《韓非子》關于賽馬的妙法而打開話題。這一妙法就“賽馬”而言是有道理的。第四句用一“但”字,由賽馬而聯系到人的處世之道。“只適用于”明確規定了“不為最先”的適用范圍,但有的人卻擴大了它的適用范圍,把它作為“處世金針”。這自然會導致不良的社會影響。“不幸”一詞表明作者對此是深感痛心與失望,“奉”字則諷刺了這些人的愚蠢、可笑。可見第四句是全段的重點。這一段由賽馬的妙法說到人的處世,很自然地引出了全文的議題。
[2]讀第二段,四人小組討論以下思考題:
a.第二段緊承哪一句話展開議論的?
b.將賽馬的妙法濫用于人的處世,造成了怎樣的社會風氣與嚴重后果?
c.指出文中的兩個“所以”的前因后果(篩選詞語作簡要概括)
d.劃分這一段的層次。
明確:第二段是緊承上一段的最后一句展開議論。因為“不為最先”被奉為處世金針,人們只要是“先”,就一概不做,不但“不為戎首”“不為禍始”,甚至“不為福先”,所以必然會導致“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的社會風氣,怕做前驅和闖將的后果。可見這樣的妙法絕不是“金針”。常有人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這可以說是“不為最先”的注腳,這些人怕當帶頭人而招致禍患,當然也怕成為“最后者”,他們必然會信奉甘居中游的中庸之道。所以不敢“不恥最后”(即怕當最后,恥于最后)必然會導致“略見危機,便紛紛作鳥獸散”的后果,形成嘲笑“鍥而不舍”精神的不良風氣。綜上所述,這一段作者評析了不良社會風氣的表現及形成的思想原因,批判了封建統治階級提倡的中庸之道。全段分兩層:前兩句為第一層,揭露反動統治階級“不為最先”的處世哲學及由此造成的不良社會風氣;第二層是后5句,揭露了反動統治階級標榜中庸,不敢“不恥最后”而導致的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