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雜感兩篇》教案1
板書教學設計>設計:
賽馬的妙法 處世“金針”(因) 社會風氣、后果(果)
不為最先 不為戎首 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
不為禍始 怕做前驅和闖將
不為福先
不恥最后 不敢“不恥最后” 略見危機便紛紛作鳥獸散
借題(此) 發揮(彼)
4.作業布置:
預習三、四、五段,思考:
a.因上述社會風氣與嚴重后果,作者還聯想到什么?
b.作者所贊美的是什么精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各段論述的主要內容。
2.領會課文的語言風格。
4. 感受不恥最后,堅持韌性戰斗精神的可貴。
二教學過程:
1. 復習舊課:以提問方式,讓學生回憶賽馬妙法用于人的處世所造成社會風氣與嚴重后果。
2. 導入新課:
[1]三、四段,作者聯想到學校運動會上競走比賽的情形與中國歷史的悲哀。在學校運動會上,競技者與看客的表現各是怎樣的?從中反映出怎樣的社會世態?
明確:三段中描寫了運動會上的三種不同的競技者:一是最快的三四個“勝利者”;二是意志松懈、失掉跑完全程的勇氣、中途退出或是假裝跌倒被人用擔架抬走的逃兵;三是雖然落后“卻盡跑盡跑”的人。其中第二種人不僅沒有勇氣跑完全程,甚至沒有勇氣承認落后,他們是最沒有出息、最無恥的人,應該被人唾棄。但不幸的是場外的看客卻嗤笑了第三種競技者,嗤笑的原因是第三種人落后卻“不恥最后”。這些描寫正揭露了當時那種顛倒是非,不思進取的惡劣、可悲、有害的社會世態。作者在描述中穿插了精要的議論,寫的是運動場,揭露的卻是某些人及社會的病態。
[2]齊讀第四段,出示思考題:作者由競賽場更進一步聯想到中國歷史上不敢“不恥最后”的中庸之道給國家、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危害?這一段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不敢“不恥最后”的社會世態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少有”,兩個“見……則”,也就是說中國缺的是真英雄,多的是見利忘義的小人。所以比中國發達的西洋人、東洋人把中國當成了任意宰割的肥肉,比我們落后的蒙古滿洲人也長驅直入,一時成了華夏大地的主宰。作者以一連串整齊的句式與對比手法揭示了不敢“不恥最后”給國家、民族帶來的嚴重危害,表達了內心的無比悲痛和憤慨。
[3]出示思考題,集體討論:面對危機,中國人該怎樣辦?中國怎樣才會進步呢?作者贊揚了怎樣的民族精神?
明確:中國要進步,必須從“不為最先”和“不敢不恥最后”(即恥于最后)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來。敢于“不恥最后”才能做失敗的英雄,才能做韌性的反抗。“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體現了不怕落后、積極進取的精神,“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支持后進、不言失敗。這兩種人是中國社會改革的希望所在,這正是魯迅將他們譽為“中國將來的脊梁”的原因,從這里可以看出魯迅對廣大人民與社會改革者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