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雜感兩篇》教案1
誠然,中國還稱得上是一個大國,但不要以為,西方的貴人們已經改用羨慕的眼光來看我們。在美國,特別是年輕一代,很多人除了知道中國有長城之外,便一無所知,而我們還
以為世界上出現了“中國熱”,當然,如果孔孟的后代只滿足于這一點,那么,中國被開除“球籍”的日子就不會很遠了。
不想再說什么。只是誠心地盼望:中國人都凸起來!
縱橫捭闔,雜文風范
-- --《中國人都“凸”起來》講評一
雜文的寫作,立意要新,構思要巧,還得有比較廣博的學識基礎。青少年學生敢于嘗試用雜文發表自己的見解,本身就顯現出一種膽識。
中國人都“凸”起來》已初具雜文的風范,這么說,是基于此文的如下特點:
(一)設題新巧。一個“凸”字,使人思考,更有深層的含義。什么是“凸”,為什么要“凸”,怎樣才是“凸”,其詞義簡而含義豐,頗有耐人尋味之處。
(二)議論縱橫捭闔。議題所及,上下古今,有著歷史的哲理思考。2000年的歷史,用一個“凸”字貫串,“凸”而遭陷,因之而中庸,因之而“柔”,但偏有依然敢于“凸”者;接著,再用“然而,‘凸’出來的又實在寥若晨星”引入了更深一層的思索,點出“喜‘平’厭‘凸’”的歷史性危害;最后,進而從時代的高度對“凸”的含義作了剴切的剖析,從而大聲呼喚“中國人都凸起來”。這樣的議論,大開大合,縝密深刻,顯示出哲理思考的成熟性。
(三)翔實確切的旁證博引。不滿千字的一篇短文,引用古語、俗語的有八九處,牽涉的古今人物十五六個,卻毫無重復、(口羅)唆之感,只是顯示出議論的充實有力、環環相扣。對一個青年學生來說,這已是難能可貴的。(居志良)
在“凸”字上形成深刻的主題
-- --《中國人都“凸”起來》講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