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軍細柳》案例分析
可是,文言文雖然地位很重要,但在教學上總是缺乏“趣”,原因在于它沒有活的語境。文言,是在古漢語口語的基礎上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一種以簡潔、典雅為特征的書面語體,人們平時說話是不會用它的,因而無從聽到;既無從聽到,也就談不上有什么“活”的語境。所以學起來顯得枯燥無味。
本教例很想從這方面來改進,即增強學生對這篇古文的興趣,讓他們能想學現(xiàn)代文那樣有生機,主動、積極。在預習中我強調(diào)的是朗讀,而不是通譯。語言作為文章思想感情的載體,聲讀出來總是帶有語氣的,詞語的色彩、句子的構造、修辭手法的運用、行文節(jié)奏的起伏、感情氣勢的跌宕,都和文章的內(nèi)容、語氣的表達密切相關;而誦讀正是對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聲韻表達,是把“寫在紙上的語言變成活的語氣”
在課堂的開始,也進行了課文的誦讀。作為書面語體的文言有很強的可讀性,張口一讀便聽到了,十幾個、幾十個人齊聲朗讀,每天都讀一陣子,連語境也有了。這樣讀來讀去,許多詞、語、句、篇都裝在自己的頭腦里,入門又有何難?古代有“書聲瑯瑯”,“口舌成瘡”這樣的詞兒便是最好的證明。
讀一篇(段)文言文有個別地方不懂或懂得不夠,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不必急于求懂。這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行領悟的習慣。所以我沒有就一些字詞來開展教學,而是用了兩個提問:“你認為周亞夫有什么個性特點,你有什么依據(jù)?”“周亞夫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讓同學們反復的閱讀課文,使學生十分熟悉課文,積累豐厚的文言語句的感性材料。不僅了解了周亞夫這個人物形象,而且許多字詞在理解中也無師自通了。
如果離開對課文的理解直接講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解釋,不就是俗話說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嗎?目前中學文言文教學的主要問題,不在學生“不知其所以然”,而在“知其然”的不足上。比如對周亞夫這個人物個性的理解上,,學生一旦有了足夠的“知其然”之后,則所謂“所以然”,即使自己不能悟出,也是一點就通的。而學生一旦是自己領悟出來的,也便是學習中的“趣”了。
[案例擴展]
語文課堂上,學生有了“趣”的話,應及時地利用。課堂上補充的《絳候周勃世家》的結尾部分是學生主動去閱讀的,從語氣和語意中去探尋文章內(nèi)容的走向和作者行文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脈絡。接著向?qū)W生推薦了《史記》里的兩篇文章,促進學生主動的進行拓展學習,真正做到積累一點,延伸一點。并調(diào)動學生把新信息與舊信息相聯(lián)系,在文言文教學上,體現(xiàn)這點的便是做文言卡片。可惜這節(jié)課上,并沒有實踐。
這節(jié)課只是個例子,存在許多的缺陷和遺憾,比如在點撥分析人物形象時,沒有及時教會學生學法,從而沒有做到知識的遷移。
探索尚未成功,今后還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