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骨氣》說課稿
四、說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課文導入——整體感知——重點理解——自我小結——能力遷移,以下以此為綱進行說課。
1.課文導入。
學生初學議論文,往往會有一種畏難的情緒,認為議論文深奧難學。課文導人要盡量解開學生的這種思想包袱,激發其學習議論文的興趣。教師可從初中學生感興趣的一些話題人手,比如“中國足球“看電視”“雙休日”等等,請一些學生談談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并引導他們簡要地說明理由來證明白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可加以小結:大家所講的內容,有觀點,有證明觀點的材料,整理一下,其實都是簡短的議論文。今天我們學習吳晗的《談骨氣》,看看作者對“骨氣”這個論題提出了什么觀點,又是怎樣來證明的。
2.整體感知,重點理解。
先讓每個學生自己朗讀課文,解決疑難的字詞,再分小組思考討論課文導人時教師提出的問題:作者對“骨氣”這個論題提出了什么觀點,又是怎樣來證明的。這里主要是解決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初步學會分析議論文的觀點和材料,理解作者如何運用典型事例來論證觀點。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引導學生把握本文的觀點和證明觀點的材料之間的關系?上仍O問: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并!適當分析作者開門見山擺出這個觀點的正確而鮮明的態度。再設}問:哪些人的事例能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文天祥、窮人、聞
l一多三人的事例),學生解答這些難度不大。 i 第二步,從整體人手感知課文后,再對重點部分進行具體剖
i析。讓學生概括文中三個事例的主要內容,并體會其典型性。先要 i求用簡短的語句概括三個事例,學生討論時重點放在看是否有體
i現“骨氣”的詞語,以培養他們準確的概括能力。(事例一:文天祥兵敗被俘,高官厚祿收買不了;事例二:古時齊國一個窮人寧可餓死不食嗟來之食;事例三: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然后指出中國人有骨氣的事例很多,請學生也舉一些例子?上茸寣W生概括出主要事實,再進行簡潔議論。如劉胡蘭面對敵人的鍘刀,英勇不屈,慷慨就義;錢學森不為名利所動,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毅然回國等。
第三步,再設問:既然事例很多,為什么只舉三例,而且是這三個事例。以四人小組形式討論問題,比較分析三個事例,理解材料的典型意義。集體討論后可歸納:作為證明觀點的材料要經過精心選擇,文天祥是丞相,窮人是平民百姓,聞一多是民主戰士,從古到今,從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戰士,年代不同,身份不同,他們極具代表性。同時,三個事例按順序證明了第二段中孟子的三句話,圍繞中心論點,從不同角度來進行論證。在分析之后,再討論學生所舉的那些事例能否替換文中材料。根據不同材料,引導學生充分討論,以解決教學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