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問題研討會》教案
實施希望工程,符合政府關于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方針。世界各國教育經費的計算,均包括政府預算支出和民間投資兩個方面。而四十多年來,我國教育經費的支出,基本上是采取由政府全包的辦法。實踐表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要辦大教育,政府不可能全包,也包不起來。必須堅持以國家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方針,動員社會力量,共同興辦教育。希望工程就是本著這一方針開展起來的。
實施希望工程,有著深遠的民族文化基礎和廣泛的社會民眾基礎。中華民族素有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的今天,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極大的支持教育的熱情。實施希望工程,正是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為廣大民眾參與發展教育開辟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希望工程”概況
“希望工程”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青基會)發起并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1989年10月開始啟動。鄧小平同志為“希望工程”題名。
“希望工程”旨在通過動員海內外力量,資助我國農村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繼續小學學業,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協助政府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扶貧攻堅,積極推動中國社會向現代邁進。這項被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具影響力的公益事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海內外各界的踴躍參與。“希望工程”實施以來,堅持“雪中送炭”的原則,通過救助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兒童繼續小學學業、建設“希望小學”等措施,提高了貧困地區小學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降低了輟學率,促進了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成效顯著。“希望工程”促進了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動員社會力量協助政府辦教育的新路子。
(三)“希望工程”的主要項目
(1)結對資助失學兒童繼續小學學業:捐助方捐400元人民幣,為農村貧困地區因家庭貧困未能上學、中途失學或就學困難即將失學的適齡兒童(統稱失學兒童)提供書本費,資助其繼續小學學業。該種方式的資助活動隨著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失學兒童數量的相應減少,于1999年上半年宣告結束。
(2)捐款援建“希望小學”:捐助方捐款20萬元可援建一所“希望小學”,捐款10萬元可資助改造危舊校舍,并統一命名為“希望小學”。鑒于貧困地區對于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還有較大需求,在“希望工程”實施戰略重點轉移的過程中,此項目仍在繼續開展。
(3)\'希望之星\'獎勱基金:
為擴大“希望工程”的資助成果,進一步體現“希望工程”的人才效益和社會效益,獎勱、扶持優秀的“希望工程”受助生,鼓勱他們在學業上繼續深造成為家鄉經濟建設的有用人才,中國青基會于1997年設立了\'希望之星\'獎勱基金,在接受和曾接受“希望工程”資助的受助生中,評選出一批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給予他希望之星\'獎學金,對其進行追蹤培養。
(4)“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由于貧困地區客觀條件所限,“希望小學”教師的教學水平還比較低,提高全國數萬名“希望小學”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幫助他們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從而提高“希望小學”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是推動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也是推動“希望工程”深入發展的途徑之一。對“希望小學”校長、骨干教師的培訓,也成為“希望工程”的重要任務。1995年6月,在浙江嵊泗建成“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基地;9月,中國青基會設立“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