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故事兩則》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1. 感知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
教學重點:
1.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 感知莊子和惠子的不同,理解的莊子志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時有一位大師,他的才學和品質都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時,很多弟子極傷心,竟嗚咽有聲,情不自禁。大師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死生為伴,通天一氣,你又何必悲傷?”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隨您至今,受益匪淺,弟子卻無以為報。想先生貧困一世,死后竟沒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為此也!”大帥坦然微笑,說道:“我以天地作棺槨,以日月為連壁,以星辰為珠寶,以萬物作陪葬。我的葬具豈不很完備嗎?還有比這更好更多的陪葬嗎?”弟子道:“沒有棺槨、我擔心烏鴉、老鷹啄食先生。”大師平靜地笑道:“在地上被烏鴉、老鷹吃掉,在地下被螻蟻、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兩樣?奪烏鴉、老鷹之食而給? 面對死亡,這位大師表現(xiàn)的是何等的坦然!他就是莊子。誰能介紹一下莊子的基本情況?(找同學介紹) 大屏幕顯示: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xiàn)實,不與統(tǒng)治階級合作,據(jù)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二、自學釋疑。
1. 學生分組讀課文,參照注釋翻譯課文,一人一句,小組解決不了的請教老師。
2. 檢查翻譯情況。(多媒體顯示)
⑴解釋加點詞語:
惠子相梁 非梧桐不止 于是鴟得腐鼠 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安知魚之樂 魚出游從容 是魚之樂也
⑵翻譯下列句子:
a. 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b. 于是鴟得腐鼠
c.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d. 魚之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e. 子故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三、 感知課文內(nèi)容。
1.齊讀課文《惠子相梁》,要讀出人物的語氣和語調(diào),說一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提示:可以從你對人物的看法、本篇包含的人生哲理等方面來談。
教師小結:本篇告訴我們做人要坦誠,不能有小人之心,面對名利,要淡而視之,坦誠為人,坦蕩一生。
2.讀《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加入自己的想象,以講故事的形式復述課文。
3. 你同意莊子的見解還是惠子的見解,談談你的看法。以辯論的形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