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端午,沐浴鄉情——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2.指名朗讀
3.學生提出任務不清楚的地方。師生討論解決。
4.和學生商量,還有哪些文化內容和任務需要前期準備的。
四、組織的設置和建立
組織的設置:
1.民間采訪小組。
2.網絡查詢小組。
3.圖書查詢小組。
4.文學創作、書畫創作、手抄報編輯小組。
5.歌舞、相聲、小品等藝術表演小組。
組織的建立:
1.組長的選定:一是毛遂自薦,二是組員推薦。
2.組員的選定:自由報名,班委會和老師協調人數。
五、教師的建議
1.注意分工合理,發揮個人的特長。
2.注意活動的緊湊性。
3.注意活動中的安全性。
4.及時留下小組活動的成果。尤其是書面的成果,要及時記載。
活動二、奠基階段
一、建立實踐活動匯報演出組委會
1.組委會負責督查各小組的活動情況和成果。負責匯報小組工作的困難。如果遇到困難,師生協商解決。
2.組委會和老師協商匯報演出的設計。
3.教師要定期了解活動的進程,對文藝節目表演的項目,要加以指導,為匯報表演奠基。
二、設計實踐活動匯報演出的節目單
1.選擇和訓練主持人。
2.擬定實踐活動匯報的節目單。
三、小型彩排階段
1.了解各小組成果展示的形式,進行節目的編審。
2.對各小組匯報的情況做進一步的指導。
活動三、匯報階段
舉行匯報演出,展示全班活動成果。
1.豐富端午節的知識:由民間采訪小組、網絡查詢小組、圖書查詢小組的代表逐一匯報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風俗
端午節日的對聯
2.吟詠端午節的文化
端午節的詩詞曲賦
3.歌唱端午節
端午節的歌曲
歌頌端午的書畫展覽
端午節的舞蹈
歡慶端午手抄小報
4.享受端午節
小詩人作詩贊端午
同學們親手做粽子
附錄:端午節的文字圖片介紹。
端午節的由來: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國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