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登岳陽樓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并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后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昂熿骸睘榻埃跋﹃枴睘檫h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可以想見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呢?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暗桥R吳楚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過前面的蓄勢,詩的頸聯終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游還遠望,三年多難更憑危!边@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游”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能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叭甓嚯y”,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里登高臨危,讓人如何能忍受呢?詩意至此,已經一波三折,千回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詩的最后一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而言“吊古”,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語意雙關;而“老木蒼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一件外衣,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主題解讀:詩人通過隨逃亡難民,南奔襄漢,顛沛流離的經歷和登樓憑欄吊古的感受,表達了詩人歷經風霜的憔悴之緒,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
板書設計:
歸田園居 使至塞上
前四句:田間的勞動情形 敘寫出使經歷(既言事,又寫景)